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改进FKCM方法的针织纱质量评价
    刘 皓;成 玲
    纺织学报    2009, 30 (01): 37-41.  
    摘要1336)      PDF (705KB)(14775)       收藏
    为对针织纱线的质量进行更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应用改进的模糊核C-均值(FKCM)聚类算法对针织纱测量数据集聚类,改进FKCM聚类方法,将低维输入空间数据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中,然后在特征空间应用FCM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构造了核F(KF)统计量寻找合理的聚类数,最后建立聚类类别和质量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模型。通过对IRIS数据分析,显示应用改进的FKCM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测数据,KF指标显示样本分2类是较合理的。依据建立的类别质量等级函数即可确定每类样本的质量等级。改进的FKCM方法和KF指标结合能够有效地对多指标数据集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 植酸作用下锆离子修饰羽绒及其保温性能
    应丽丽, 李长龙, 王宗乾, 王邓峰, 吴开明, 谢伟, 程欢
    纺织学报    2020, 41 (10): 94-100.   DOI: 10.13475/j.fzxb.20200101907
    摘要335)   HTML1)    PDF (8781KB)(348)       收藏

    锆离子修饰可提升羽绒的保温性能,为进一步提高锆离子负载量和坚牢度,缩短工艺流程,采用植酸对羽绒进行预处理后,将其浸渍于硫酸锆溶液中,经螯合吸附制得锆离子修饰功能羽绒,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对修饰羽绒的结构进行表征,远红外辐射发热仪、平板保温仪对修饰前后羽绒的红外温升及保温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植酸预处理的锆离子修饰工艺不损伤羽绒原有的绒小枝及夹角特征形貌,修饰羽绒的蓬松度、清洁度、残脂率指标满足羽绒标准要求;植酸预处理显著提升了羽绒对锆离子的吸附量,修饰羽绒的红外温升和保温系数分别提高40%和8.1%;锆离子、植酸与羽绒纤维之间主要以共价螯合方式结合,具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经9次水洗锆离子仍维持较高负载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仿生竹节纤维基加湿材料的叠层设计及其导湿快干性能
    翟倩, 张恒, 赵珂, 朱文辉, 甄琪, 崔景强
    纺织学报    2024, 45 (02): 1-10.   DOI: 10.13475/j.fzxb.20230704801
    摘要149)   HTML16)    PDF (11254KB)(83)       收藏

    为开发兼具快速导液能力和一定抗拉强度的新型纤维基加湿芯,利用熔喷原位牵伸工艺制备的高定向排列聚乳酸(PLA)微纳米纤维材料与大孔隙粘胶纤维材料进行叠层复合,得到筒状纤维集合体,并对其形貌特征、吸湿速率、干燥速率以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筒状纤维集合体表现出类竹节形貌的层状定向微孔结构,密度为1.1~1.8 g/cm3;受益于纤维平均直径和密度的有效调控,吸湿速率和干燥速率分别增加到112.4 mg/s 和1.03 mL/h,同时拉伸断裂强力保持在255.2 N以上。仿生竹节纤维基加湿材料样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加湿量为39 mL/h,既可作为高性能纤维基加湿芯用于室内微环境湿度调节,又可为高导液纤维材料的功能性结构设计和绿色制备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与服装热阻之关系
    李东平
    纺织学报    1998, 19 (05): 28-30.  
    摘要719)      PDF (238KB)(806)       收藏
    本文探讨服装材料保暖性与服装热阻之间的关系,采用暖体假人进行对比测试,并得出了有关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5. 树枝状磺化聚醚砜纤维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
    杨琪, 邓南平, 程博闻, 康卫民
    纺织学报    2024, 45 (03): 1-10.   DOI: 10.13475/j.fzxb.20221106101
    摘要76)   HTML25)    PDF (10440KB)(79)       收藏

    为解决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固态有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较低和力学性能较弱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树枝状磺化聚醚砜(SPES)纳米纤维膜,将其与聚氧化乙烯(PEO)结合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并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探讨了纺丝工艺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在最佳的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下,研究了SPES纳米纤维膜对复合固态电解质结晶度、离子电导率、力学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四丁基六氟磷酸铵质量分数为2%,静电纺丝电压为30 kV,接收距离为15 cm时,制备的树枝状SPES纳米纤维膜具有最好的形貌,将PEO浇筑在该纳米纤维膜上获得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为8.13×10-5 S/cm(30 ℃),断裂强度为 5.1 MPa, 且可使对称电池在0.1 mA·h/cm2下稳定循环198 h,使LiFePO4/Li电池在循环400圈后仍保持着128.6 mA·h/g的放电比容量;SPES纳米纤维膜因破坏PEO的结晶区且能构成三维离子传输路径,不仅提高了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还使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可满足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应用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弹力针织物的疲劳测试方法
    陈丽华
    纺织学报    2014, 35 (12): 57-0.  
    摘要269)      PDF (1376KB)(514)       收藏
    本文对经编弹力针织物氨纶丝疲劳和抽拔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测试与分析了初伸长和往复拉伸对经编弹力针织物疲劳和抽拔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然后结合试穿结果,测试分析了试样有初伸长和无初伸长试验方法氨纶丝疲劳和抽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初伸长率的增加,疲劳现象严重,初伸长率对织物的变形率、回复率及氨纶丝疲劳级数有显著影响;随着往复拉伸率的增加,疲劳和抽拔现象的增加,往复拉伸率对织物的变形率、回复率及氨纶丝疲劳级数及抽拔根数有显著影响;有初伸长疲劳试验的结果更符合实际穿着情况;有初伸长疲劳试验的初伸长率为60%,往复拉伸动程≤拉伸隔距的80%。其研究结果对氨纶弹力针织物疲劳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7. 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
    田苗 李俊
    纺织学报    2014, 35 (2): 109-0.  
    摘要696)      PDF (1906KB)(1174)       收藏
    智能服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其设计模式的研究并不成熟。为确定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智能服装设计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文献分析,从基于技术、面料和结构造型三个维度交互关系的角度总结了智能服装的一般设计方法。提出“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运用智能服装的一般设计方法,引入功能服装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五级评价”作为智能服装设计的一般模式。在整个设计过程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回收利用率以令智能服装更加环境友好。提出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是对于特殊群体的专业集成化,及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商业大众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织物热传递性能的研究
    王青华;夏正兴
    纺织学报    1984, 5 (06): 19-24.  
    摘要538)      PDF (466KB)(471)       收藏
    本文讨论织物的热传递性能,分别从织物空间空气层厚度、织物材料、紧度和表面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文中提供了一系列测定数据,可供产品设计时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9. 粉墨
    邓亦婕, 边菲
    纺织学报    2024, 45 (02): 255-255.  
    摘要42)      PDF (8310KB)(66)       收藏
    本系列设计作品以Y2K美学复古千禧芭比作为灵感来源,后疫情下的人类比20年前更需要乐观精神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憧憬。作品采用具有未来感的光泽面料和高饱和颜色,以及修身的版型和剪裁体现Y2K美学最大特点。针对裙装,设计者运用修身廓形,将不对称元素与未来科技感服饰元素结合碰撞,产生较有冲击力的感官刺激;面料上选用皮质材料和丝绸元素“跨界”搭配;色彩上提取闪亮鲜艳的粉色与黑白无彩色系搭配,表达一种炫酷而又不失少女活力的女性特征。作品整体表现出新式晚装的新潮都市感与未来先锋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酸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牛奶/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吸附性能
    曹机良 李晓春 边亚敏 郭雪健
    纺织学报    2013, 34 (8): 83-0.  
    摘要773)      PDF (1189KB)(559)       收藏
    采用C.I. 酸性蓝113和C.I. 酸性蓝168对大豆蛋白/牛奶酪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双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染色,比较了Langmuir和Langmuir+Nerst两个染色热力学方程对实验点的模拟结果,探讨了染色温度对Langmuir+Nerst吸附常数的影响,分析了两只染料对双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吸附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Langmuir+Nerst吸附模型比更适合于描述C.I. 酸性蓝113和C.I. 酸性蓝168在双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上的吸附,染料在双蛋白纤维上的平衡吸附量高于大豆蛋白纤维,C.I. 酸性蓝113与纤维离子键结合程度高于C.I. 酸性蓝16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1. 一缩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真丝研究
    陈国强;周翔
    纺织学报    2002, 23 (03): 5-6.  
    摘要636)      PDF (207KB)(262)       收藏
    研究改性后真丝的性能,分析接枝率对抗皱性能、染色性能、耐水洗持久性能的影响。接枝共聚反应后能提高真丝织物的抗皱性及耐水洗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2. 木棉/棉混纺织物与纯棉织物服用性能对比
    韩玲;沈兰萍;越华峰;邢建伟
    纺织学报    2010, 31 (9): 42-44.  
    摘要653)      PDF (414KB)(43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3. 淀粉纤维的成形及其载药控释研究进展
    段方燕, 王闻宇, 金欣, 牛家嵘, 林童, 朱正涛
    纺织学报    2020, 41 (10): 170-177.   DOI: 10.13475/j.fzxb.20191103108
    摘要336)   HTML9)    PDF (1141KB)(157)       收藏

    为制备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药物释放性能可控的载药淀粉纳米纤维,促进其在载药外敷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淀粉纤维的成形及其载药控释2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淀粉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工艺特点。针对淀粉纤维的成形机制,详细阐述了改性淀粉基纤维、共混淀粉基纤维、纯淀粉纤维的发展进程、性能特点及研究进展;针对载药淀粉纳米纤维在药物释放过程出现初始爆发释放的问题,介绍了交联改性等方法对淀粉纳米纤维膜载药控释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淀粉纳米纤维在载药外敷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非溶相共混熔喷非织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秦子轩, 张恒, 李晗, 翟倩, 甄琪, 钱晓明
    纺织学报    2024, 45 (03): 219-226.   DOI: 10.13475/j.fzxb.20221004802
    摘要47)   HTML4)    PDF (15097KB)(58)       收藏

    为明确非溶相共混熔喷非织造技术制备超细纤维材料过程中的微相分离机制,并进一步明晰超细纤维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调控规律,挖掘熔喷非织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潜力,从非溶相共混熔喷机制出发,介绍了利用多种聚合物进行非溶相共混熔喷时的微相分离特点,综述了非溶相共混熔喷的聚合物匹配体系现状以及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对超细纤维材料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非溶相共混熔喷超细纤维材料的功能性应用形式和领域,最后探讨了非溶相共混熔喷目前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共混熔喷非织造技术制备超细纤维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骑行动作骨骼肌仿真的女性下肢皮肤形变表征
    骆顺华 张健
    纺织学报    2015, 36 (12): 120-124.  
    摘要218)      PDF (1242KB)(450)       收藏

    为探究骑行运动时大腿部骨骼肌活动与皮肤形变规律,通过人体建模仿真系统对周期骑行运动中女下肢关节、骨骼、肌肉运动进行分析,选择周期骑行运动中5个关节、骨骼、肌肉变化临界点作为关键帧,并对关键帧形变后的大腿皮肤采用凝胶法拓印和图形软件方法计算面积,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女性大腿各部位在骑行周期中大腿部皮肤形变规律。试验发现臀部区域的皮肤整体是拉伸变形,臀褶区域拉伸率达到58%;靠近腹股沟与腹股沟方向一致的斜向区域皮肤收缩逐渐增大,收缩率达到50%;大腿前部皮肤形变比大腿后部皮肤形变量小。研究结果可为骑行裤各分割区域具体守卫松量设计及面料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6. 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几何结构模型与验证
    曹海建;钱 坤;盛东晓
    纺织学报    2009, 30 (05): 58-62.  
    摘要1256)      PDF (882KB)(833)       收藏
    为验证2.5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基于对材料断面显微照片的观察和分析,假定纤维束截面为为跑道形,建立了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单元结构模型。借助模型推导出纱线在几种典型结构(浅交弯联、浅交直联、深角联)的单元体结构内的纱线长度、接结经的取向角和纤维体积分数,并对材料进行拉伸、压缩性能预测。制作了满足要求的2.5维机织复合材料实验件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试验值和预测值的对比,验证几何模型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7. 活性及分散染料染色新技术
    吴伟, 纪柏林, 毛志平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12.   DOI: 10.13475/j.fzxb.20230200802
    摘要374)   HTML78)    PDF (4337KB)(403)       收藏

    为促进印染工业向高质低耗方向发展,对近年来国内外活性和分散染料染色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少盐/无盐染色技术、低给液高固色率染色技术、少水/非水介质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连续浸轧染色技术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活性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碱性染色技术、液体纳米分散染料染色技术、免水洗连续染色技术、非水介质染色技术4个方面阐述了分散染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存在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2种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主要关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水排放、提高染料利用率以及提高染色生产效率,着力促使印染工业向绿色、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一种改进的多通道Gabor滤波器布匹瑕疵检测方法
    屈博;卢朝阳;李静;崔玲玲;周峰江
    纺织学报    2009, 30 (12): 37-40.  
    摘要1008)      PDF (526KB)(595)       收藏
    Gabor变换是一种重要的时频分析方法,有很强的纹理分析能力。采用基于多通道Gabor滤波的瑕疵检测算法,通过分析各个尺度的融合信息,提出一种新的多通道融合算法。使用自动阈值迭代算法对融合结果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选取4种具有代表性的布匹瑕疵图片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从多通道滤波图像中选择与主观视觉相吻合的通道,而且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
    19.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混纺比与舒适性的关系
    杨庆斌.;王瑞;刘逸新
    纺织学报    2007, 28 (6): 52-54.  
    摘要992)      PDF (101KB)(649)       收藏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7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逐渐提高,导热系数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透气性也逐渐提高,其芯吸效应越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0. 聚丙烯亲水改性纤维的表征
    程春祖;李鑫;李健;王荣民
    纺织学报    2009, 30 (03): 13-17.  
    摘要938)      PDF (566KB)(1069)       收藏
    在聚丙烯(PP)中共混少量助剂有效地改进了PP纤维的亲水性。用热失重方法评价了亲水助剂的热稳定性;将改性PP切片或纤维熔融压片后,用接触角评价其亲水性,建立了亲水助剂的筛选评价方法。与纯PP相比,亲水改性PP的流变性能和纺成的纤维的力学性能基本不变,纤维强度大于6.2cN/dtex,接触角降低了48°。DSCSEM的结果表明,改性PP纤维的熔融行为和结晶度与纯PP纤维相近,亲水助剂在纤维中均匀分散,沿纤维轴方向略被拉伸,宽度约为200n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1. 织物表面能计算公式的局限性
    狄剑锋
    纺织学报    2005, 26 (5): 43-45.  
    摘要1646)      PDF (114KB)(571)       收藏
    织物表面能的计算公式Owens二液法、Owens三液法、Neumann法、Forkes法和VanOss法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但研究发现,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5种表面能计算方法均可用于表面能大于20mJm2的情况,但对于表面能小于20mJm2的表面,最好选用Neumann法计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2. 喷气涡流纺成纱工艺对色纺竹浆纤维针织物性能的影响
    周金香 邹专勇 黄建光 许梦露 陈佳慧 金亚琪 张莲莲
    纺织学报    2015, 36 (06): 30-36.  
    摘要310)      PDF (1695KB)(535)       收藏

    为研究喷气涡流色纺成纱工艺参数对色纺竹浆纤维针织物性能的影响,基于Box-Behnken设计方法,借助Minitab16软件,分析探讨了喷气涡流纺成纱工艺(喷嘴气压、纱线线密度、纺纱速度)对色纺竹浆纤维针织物断裂强力、透气性、悬垂性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纱线线密度减小,织物断裂强力下降,透气性和悬垂性先显著增加,而后略有下降;纺纱速度提高,织物断裂强力缓慢减小,透气性降低,悬垂性增加;喷嘴气压对针织物断裂强力、透气性、耐磨性均无显著影响,但当喷嘴气压增加时,织物悬垂性能先增加后降低;织物耐磨性主要受纺纱速度和纱线线密度的影响,且影响较为复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氨基聚醚硅油SEA的制备及其应用
    胡雪敏 张海燕 肖长发
    纺织学报    2013, 34 (10): 107-0.  
    摘要631)      PDF (1117KB)(392)       收藏
    为克服氨基硅油乳液整理后的织物疏水、不吸汗、穿着舒适感差等问题,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1,3-二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GP-600)和端氨基聚醚(ED600)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氨基聚醚硅油SEA,并将其用于纯棉织物的柔软整理。探讨在不同焙烘温度、不同预烘温度和不同柔软剂用量整理工艺条件下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柔软剂用量为5g/L,预烘温度为90℃,焙烘温度为130℃,整理后织物白度、柔软性、亲水性效果最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典型传统服饰图像的在线识别系统
    颜丙义, 侯金, 黄启煜, 杨汉城, 田进, 杨春勇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84-19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6201
    摘要181)   HTML27)    PDF (3318KB)(131)       收藏

    为探索传统服饰文化的智能化保护手段和提高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效率,以加权投票法集成多注意力机制的传统服饰识别算法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典型传统服饰图像的在线识别系统。首先,通过书籍扫描和线下拍摄等手段收集传统服饰图像数据,再联合多背景替换和几何变换混合增强服饰图像数据,完成传统服饰图像数据集的构建。随后,采用迁移学习技术在DenseNet169网络上分别引入了通道注意力、卷积注意力和位置注意力3种机制来构建模型,并对3种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加权投票判决,实现对传统服饰图像的高精度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未知待测图像进行在线裁剪和自适应等规范化预处理,提高了识别系统的泛化适应性。最后,采用Web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在线识别、交互、显示和账号管理等功能集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传统服饰识别算法在验证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3.5%,构建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在线识别15类传统服饰图像,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织物瑕疵检测
    田承泰;步红刚;汪 军;陈 霞;
    纺织学报    2010, 31 (5): 44-47.  
    摘要909)      PDF (430KB)(546)       收藏

    为充分利用织物纹理特点,并大幅度减少计算量,将织物纹理图像的灰度值分别沿纵、横方向投影得到一维时间序列,提取分形特征。根据Fisher判别准则优选了2个具有一定互补性而又能最大限度区分正常与瑕疵样本的时间序列盒维数组成特征向量,对7种具有不同纹理背景的织物进行瑕疵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误检率和漏检率可控制在10%以内,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在大幅减少维数估算计算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区分正常与瑕疵纹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6. 服装功能性研究进展
    李红燕;张渭源
    纺织学报    2007, 28 (8): 117-119.  
    摘要1059)      PDF (113KB)(1170)       收藏
    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理论对服装功能性进行研究,从服装的清洁保持、安全防护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采用服装卫生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服装材料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分析影响服装功能性的主要因素和作用规律。论述国内外对服装功能性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意义、测评方法及设计标准,并探讨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对服装功能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改性SiO2水溶胶在棉织物超疏水整理中的应用
    庄伟 徐丽慧 徐壁 赵亚萍 蔡再生
    纺织学报    2011, 32 (9): 89-94.  
    摘要1228)      PDF (1257KB)(692)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添加剂,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用下制备了改性纳米SiO2水溶胶,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棉织物的超疏水整理。通过控制氨水用量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制备不同颗粒尺寸及粒径分布的改性SiO2水溶胶,讨论溶胶粒径大小及分布对棉织物拒水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整理后棉织物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SiO2水溶胶沉积在棉织物表面,降低了织物表面能,并明显提高了棉织物表面粗糙度。拒水性能测试表明整理后棉织物与水的接触角(5µL)达到152.1°,滚动角(15µL)为8°,沾水等级为100,达到超疏水效果。整理后棉织物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大,但透气性略有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三维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王文炆;张森林
    纺织学报    2004, 25 (05): 81-83.  
    摘要714)      PDF (163KB)(372)       收藏
    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各种二维图像融合算法 ,并就其中最理想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利用可分离多分辨分析方法给出三维形式 ,为纺织领域各种适应特殊应用要求的三维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29. 苎麻水解液中单糖类组分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冯湘沅 成莉凤 段盛文 谭志坚 郑科 刘正初
    纺织学报    2015, 36 (12): 16-19.  
    摘要311)      PDF (878KB)(365)       收藏

    为加速苎麻纤维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建立了一套苎麻单糖类组成的分析方法。利用三氟乙酸水解苎麻,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水解产物,采用C18色谱分析柱和紫外检测器检测苎麻水解产物中的单糖类组成。结果表明:苎麻水解率可达90%,水解产物包括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半乳糖、木糖等已知组分及少量未知组分,其中葡萄糖为主要组分,占已知单糖类总量的83.86%~86.54%;各单糖类组分的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0.9999,精密度均在2.02%以下,加样回收率为96.53%~102.76%。该方法能满足仪器检测要求,适用于分析苎麻水解产物中的单糖类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0. 调温抗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孙浪涛, 杨宇珊
    纺织学报    2024, 45 (02): 171-178.   DOI: 10.13475/j.fzxb.20230400401
    摘要49)   HTML16)    PDF (9000KB)(46)       收藏

    为开发兼具储热调温及抗菌功能的纺织品,提高纺织品的功能性及附加值,以正十八烷和艾蒿油为芯材,以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调温及抗菌复合功能的微胶囊材料,最后通过浸轧法将其整理到纯棉织物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微胶囊进行测试表征,并分析整理后织物的调温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呈圆球状,成形良好,平均粒径为1 647 nm,且分布集中,包覆性好;升降温相变温度分别为32、20 ℃,熔融及凝固热焓值分别为101.37、107.93 J/g,在300 ℃以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制备的调温抗菌织物甲醛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保温率提升23.2%,调温能力为1.6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在85%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在97%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β-环糊精香精微胶囊微观形态和包合机理
    王潮霞;陈水林
    纺织学报    2005, 26 (6): 22-24.  
    摘要1187)      PDF (225KB)(1144)       收藏
    采用β-环糊精为壁材原料对薰衣草、迷迭香、檀香等香精进行包结络合,可以形成具有缓释性能的香精微胶囊。由于β-环糊精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具有生态环保性,因此该香精微胶囊用于香味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安全性。UV-M图像分析系统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包合物微观形态存在菱形晶体和针状晶体。通过红外光谱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并从热力学和溶解度方面分析了香精微胶囊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32. 纱线毛细管当量半径的测试
    赵恒迎
    纺织学报    2006, 27 (9): 68-70.  
    摘要1034)      PDF (116KB)(491)       收藏
    通过实验对由导湿纤维纺成纱线的毛细管当量半径进行了计算。利用纱线毛细管当量半径并结合其它参数,对毛细效应高度进行理论预测,从而实现了理论预测该种导湿纤维及纱线的导湿性能。利用切片法对5种纱线的切片进行拍照,得到纱线的横截面照片,从横截面中选取典型区域,并对典型区域的总面积、典型区域中纤维所占面积进行计算,利用两面积之差,得到典型区域中毛细管的总面积。统计典型区域中毛细管个数,参照圆面积公式得到纱线中毛细管当量半径。结果表明,5种纱线中负氧离子涤纶长丝的毛细管当量半径最大,Coolmax纱线的毛细管当量半径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33. 经编毛巾织物的计算机仿真
    王雪芳 丛洪莲 张爱军
    纺织学报    2013, 34 (5): 140-145.  
    摘要691)      PDF (1546KB)(477)       收藏
    本文介绍了经编毛巾织物的编织原理和设计方法,以毛圈建模数据分析和毛圈形态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重点提出了一种经编毛巾织物仿真的新方法——毛圈模型填充法。通过研究单个毛圈建模数据中各要素与组织结构、原料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理想状态下的基础毛圈模型,接着分析了影响毛圈实际形态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如何生成形态各异的仿真用毛圈模型以及毛圈模型数据库的建立方法,最后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经编毛巾织物的仿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4. 改性废弃丙纶的吸油性能
    陈莉 邹龙 孙卫国
    纺织学报    2015, 36 (03): 6-10.  
    摘要242)      PDF (1097KB)(410)       收藏

    为合理利用废弃丙纶,开辟废弃纺织品的再利用开辟新的途径,通过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丙纶的吸油性能。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纤维的外观形态、结晶度等进行表征,比较了改性前后纤维的接触角和吸油量,并分析了温度、时间、废水含油量、重复吸油次数等参数对吸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丙纶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吸油量约是原丙纶的3倍;在废水温度为20℃、吸附时间10min、废水含油量为200ml/L时的,改性丙纶的吸油量最大,改性丙纶具有较好的重复吸油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5.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研究进展
    杨智超, 刘淑强, 吴改红, 贾潞, 张曼, 李甫, 李慧敏
    纺织学报    2024, 45 (01): 230-239.   DOI: 10.13475/j.fzxb.20221102502
    摘要45)   HTML9)    PDF (3663KB)(64)       收藏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是当今国际生物医用纺织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掌握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创新方向以及临床和产业化需求提升我国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自主知识产权;首先介绍了可吸收缝合线的发展历程以及性能要求;其次列举了羊肠线、胶原线、甲壳质和海藻酸盐4种天然材料在天然可吸收缝合线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分析最新国内外相关研究;然后综述了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和聚乙烯醇4类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可吸收缝合线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分析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系统对比了各种制备原料开发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优缺点,并侧重分析了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以及附加抗菌性能3个重要指标。分析认为:目前市面上的可吸收手术缝合线仍以国外进口为主导,我国对于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开发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较少能够投入市场以及临床应用,另外,对用天然材料开发的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研究甚少。同时,提出各类材料作为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优缺点,为新型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开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DSP的高速剑杆织机控制系统
    钟原静;陈宗农;朱新杰
    纺织学报    2005, 26 (1): 87-89.  
    摘要952)      PDF (105KB)(502)       收藏
    介绍以DSP芯片TMS320LF2407为核心的高速剑杆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简述目前一些先进高速剑杆织机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DSP芯片TMS320LF2407的结构特点。给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和软件实现策略。系统充分利用DSP运算能力强、速度快、性价比高的特点 ,提高了织机控制系统的灵活性 ,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37. 官能基聚硅氧烷的膜形态与定向排列方式
    安秋凤;李临生;陈孔常
    纺织学报    2003, 24 (03): 40-42.  
    摘要632)      PDF (451KB)(500)       收藏
    用原子力探针扫描电镜AFM等仪器对聚硅氧烷的膜形态及其排列方式作研究。结果表明:官能基聚硅氧烷在纤维表面定向排列形成的膜表面形态不同,氨基硅形成均一相疏水膜,羧基硅和聚醚/环氧硅油则形成形态学不均匀的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2)
    38. 原型坦翻领底领宽数学模型的建立
    邹平;吴世刚;孙宁
    纺织学报    2010, 31 (5): 102-106.  
    摘要1026)      PDF (377KB)(545)       收藏

    坦翻领是连翻领的一种特殊结构,是底领宽较小的一种领型,通过肩线重叠法对坦翻领底领宽进行了研究。以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为基础,对不同领宽、不同胸围、不同肩线重叠量对应下的坦翻领底领宽进行了分析。制作坦翻领领样54件,测量各坦翻领底领宽的数值,分析得出坦翻领底领宽的影响因素,建立坦翻领底领宽结构设计的数学模型,得到坦翻领底领宽的结构变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电子束辐照对涤纶染色性能的影响
    丁川 张建春 冯新星 刘雪强 来侃
    纺织学报    2014, 35 (7): 79-0.  
    摘要607)      PDF (951KB)(515)       收藏
    使用不同剂量电子束对涤纶织物进行辐照处理,研究了涤纶织物处理前后结晶度和表面形态的变化,对辐照前后涤纶织物染色,分析辐照对染色性能的影响和色牢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00kGy的辐照会造成涤纶结晶度上升,染色速率下降,但最终的染色K/S值增加;200kGy辐照会造成涤纶结晶度下降,染色速率上升,但最终K/S下降;400kGy辐照会造成涤纶表面粗糙化,染色K/S上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氧化还原法表面改性羊毛的理化性能
    徐婕 于鹏美 关晋平 陈国强
    纺织学报    2014, 35 (7): 1-0.  
    摘要648)      PDF (1836KB)(630)       收藏
    采用高锰酸钾(KMnO4)-二氧化硫脲(TD)氧化还原法对羊毛织物进行剥鳞片处理。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研究剥鳞处理后羊毛织物和剥鳞前羊毛织物表面的化学和物理结构特性。SEM研究结果表明,经剥鳞处理后的羊毛织物表面整体较为光滑,织物边缘的阶梯状结构也不再明显。XPS和FTIR-ATR研究表明,上述氧化还原法使羊毛表面的二硫键氧化断裂和表面类脂物质改性/除去,从而促使剥鳞片后的羊毛织物润湿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且在强力保留、白度、纤维细化等方面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剩炭率、氧指数均比未经剥鳞处理的羊毛织物有所下降,热稳定性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41. 气泡静电纺丝工艺与装置研究进展
    孔海燕 何吉欢
    纺织学报    2014, 35 (10): 156-0.  
    摘要425)      PDF (1983KB)(561)       收藏
    气泡静电纺丝技术是基于蜘蛛纺丝原理与气泡动力学提出的一种新型纺丝技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介绍气泡静电纺丝技术以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学习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气泡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气泡静电纺丝原理、纺丝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气泡静电纺丝装置的纺丝原理与优势三方面。特别是气流气泡纺丝技术,利用气流代替高压静电的作用进行纺丝,更安全、简便、节能。气泡纺丝纤维形貌、成型机理、应用以及产业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则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42. 棉纤维的功能化及其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秦益民 莫岚 朱长俊 邓云龙 申胜标 王丹
    纺织学报    2015, 36 (05): 153-157.  
    摘要569)      PDF (1289KB)(601)       收藏

    为开发棉纤维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总结了功能化改性棉纤维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通过氧化、醚化、接枝螯合等方法改变纤维素结构的工艺技术及产品性能和应用。结果显示,通过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得到的氧化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具有优良的止血和吸湿性能,通过负载多糖、蛋白质、肽、酶、环糊精、脂质、金属离子等生物活性材料的改性棉纤维具有抗菌、抗紫外线、催化、缓释活性成分等功效,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功能性医用纺织品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43. 棉织物的离子液体溶解法回收
    吕芳兵 张传杰 王潮霞 朱平
    纺织学报    2015, 36 (05): 23-28.  
    摘要235)      PDF (1397KB)(388)       收藏

    采用2种咪唑氯盐类离子液体溶解回收棉织物,比较棉织物在2种离子液体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溶解温度对溶解时间和再生纤维素聚合度的影响,表征不同溶解时间下再生纤维素膜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回收再利用棉织物,110 °C下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溶解质量分数为4%棉织物再生纤维素膜表面平整,结构致密,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8.5 MPa和6%。随溶解时间的延长,再生纤维素膜结晶度不断降低,热稳定性变差,力学性能也随之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4. 文胸罩杯透湿率测定新方法
    王兆芳, 张辉, 丁波, 张淼
    纺织学报    2024, 45 (01): 176-184.   DOI: 10.13475/j.fzxb.20221104001
    摘要32)   HTML6)    PDF (8835KB)(54)       收藏

    针对现行的织物透湿率测试标准和方法较难测定曲面织物和厚度不均匀织物的局限,导致文胸产品缺乏系统的透湿性能测定方法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文胸罩杯透湿率的测定方法胸部模型法。首先展开理论探索,获得纯水蒸发率与空气层厚度、倾斜角度、介质种类的关系;再进行算法程序设计和交互页面设计;最后进行设备稳定性测试和与正杯法透湿率测试方法对比实验,完成其综合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由该新型文胸罩杯透湿率测定方法测定出的不同罩杯透湿率一方面能够表征其透湿性能差异,另一方面变异系数较小,设备稳定性高;并且该方法得出的透湿率与正杯法测出的透湿率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综上得出新型文胸罩杯透湿率测定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测定文胸产品透湿性能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FBGS在纺织复合材料中的传感机理
    杨斌;陶肖明;俞建勇
    纺织学报    2004, 25 (04): 54-55.  
    摘要638)      PDF (103KB)(325)       收藏
    介绍纤维布拉格光栅传感器 (FBGS)埋入纺织复合材料中的可行性 ,分析应变、温度测量的传感机理 ,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探讨。结果表明 :FBGS埋入复合材料中是可行的 ,FBGS能对物体的应变及温度进行测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端氨基超支化合物在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张峰.;林红;路艳华;陈宇岳
    纺织学报    2008, 29 (2): 64-67.  
    摘要1217)      PDF (1011KB)(763)       收藏
    为了实现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工艺,以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基三胺为原料,采用熔融缩合聚合法合成了1种水溶性端氨基超支化合物(HBP-NH2)。用含有HBP-NH26 g/L、柠檬酸2 g/L、次亚磷酸钠3 g/L的溶液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处理,然后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测试结果表明,经HBP-NH2改性处理的棉织物染色性能显著提高,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以及匀染性能符合要求。HBP-NH2可作为无盐染色助剂应用于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并适用于不同的活性染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47. 纯棉篷盖布涂料染色拒水拒油阻燃复合涂层
    张广知 黄小华
    纺织学报    2013, 34 (2): 125-128.  
    摘要796)      PDF (1170KB)(725)       收藏
    采用同浴涂层法对纯棉篷盖布进行涂料染色、拒水拒油整理、阻燃整理等复合功能加工,讨论了涂层配方和涂层量等对复合功能涂层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XPS)、热分析(TG)等表征了纤维表面形态、表面元素以及热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同浴复合功能涂层后,篷盖布拒水拒油效果达到4级以上,耐水压可达180cm以上,阻燃效果可达B1级,涂料染色湿摩擦牢度达到4级;纤维上氟和磷的含量明显增加,复合功能涂层后,同样存在三个裂解阶段,但各阶段裂解温度明显降低,且主要裂解阶段更为明显,残渣量明显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48. 纳米TiO2改性丝素膜中的纳米颗粒粒径分析
    贾长兰
    纺织学报    2013, 34 (11): 24-0.  
    摘要845)      PDF (925KB)(734)       收藏
    为了进一步改善丝素蛋白膜的结构性能,尝试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改性丝素复合膜。测得用溶胶--凝胶法在丝素溶液中直接生成的纳米粒子粒径在76 nm左右,用AFM、有效质量近似模型估算出纳米改性再生丝素膜中纳米粒子粒径在80 nm左右; 当TiO2含量小于1.2 %时,生成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小于100 nm;纳米粒子尺寸随着溶液pH的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再生丝素膜方法可行,成膜前后纳米粒子没有发生团聚,都处于纳米级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端羟丙基含氟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改性水性聚氨酯性能
    洪国沈 吴明华 方雨婷 刘彦杰 宋伟
    纺织学报    2014, 35 (12): 24-0.  
    摘要312)      PDF (1599KB)(458)       收藏
    采用端氢含氟聚硅氧烷和烯丙基醇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经硅氢加成合成端羟丙基含氟聚硅氧烷,并应用于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了合成因素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FTIR)、核磁(1H-NMR)以及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合成产物结构加以表征,并测定了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胶膜和涂层织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副反应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硅氢加成反应的副反应。端羟丙基含氟聚硅氧烷合成优化工艺条件为:副反应抑制剂用量0.2%,催化剂用量60ppm,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4h。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为45nm,胶膜水接触角及吸水率分别为106.8°和28.1%。相对未改性水性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拒水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50. 热塑性聚合物阻燃抗熔滴研究现状
    孙晨颖, 王文庆, 靳高岭, 王锐
    纺织学报    2021, 42 (06): 171-179.   DOI: 10.13475/j.fzxb.20200601909
    摘要466)   HTML30)    PDF (3697KB)(191)       收藏

    为解决阻燃聚合物及织物燃烧时的熔滴现象,从而实现热塑性聚合物的高品质阻燃,扩大阻燃纤维及制品的应用范围,对国内外热塑性聚合物阻燃抗熔滴的研究现状及最新成果进行综述,阐述了当前阻燃抗熔滴改性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共聚、共混及在织物表面构建阻燃抗熔滴涂层等方法;分析了阻燃抗熔滴的主要机制,概述目前提高聚合物熔体黏度以及快速形成致密、稳定炭层是主要阻燃抗熔滴机制;总结了不同热塑性聚合物体系的阻燃抗熔滴应用,指出多元素复配抗熔滴体系设计与合成、抗熔滴体系与基体材料之间作用方式的优化是阻燃抗熔滴的主要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