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改进FKCM方法的针织纱质量评价
    刘 皓;成 玲
    纺织学报    2009, 30 (01): 37-41.  
    摘要1336)      PDF (705KB)(14776)       收藏
    为对针织纱线的质量进行更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应用改进的模糊核C-均值(FKCM)聚类算法对针织纱测量数据集聚类,改进FKCM聚类方法,将低维输入空间数据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中,然后在特征空间应用FCM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构造了核F(KF)统计量寻找合理的聚类数,最后建立聚类类别和质量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模型。通过对IRIS数据分析,显示应用改进的FKCM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测数据,KF指标显示样本分2类是较合理的。依据建立的类别质量等级函数即可确定每类样本的质量等级。改进的FKCM方法和KF指标结合能够有效地对多指标数据集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 支持供应链快速响应的服装流行指数预测模型
    张革伕;徐 琪
    纺织学报    2009, 30 (06): 131-137.  
    摘要1045)      PDF (1143KB)(1149)       收藏
    为了有效地预测服装在市场上的流行状态,建立了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测乘法模型。通过流行指数描述任意款服装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定义市场状态的3个描述量:接受度、趋势和生命周期。模型综合了服装本身、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自身的特征对服装需求的影响,讨论了日均指数函数、人流周期特征函数、价格作用函数、趋势函数、季节性产品需求特征函数等模型组成子函数,并通过算例和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模型验证与预测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3. 聚丙烯亲水改性纤维的表征
    程春祖;李鑫;李健;王荣民
    纺织学报    2009, 30 (03): 13-17.  
    摘要938)      PDF (566KB)(1069)       收藏
    在聚丙烯(PP)中共混少量助剂有效地改进了PP纤维的亲水性。用热失重方法评价了亲水助剂的热稳定性;将改性PP切片或纤维熔融压片后,用接触角评价其亲水性,建立了亲水助剂的筛选评价方法。与纯PP相比,亲水改性PP的流变性能和纺成的纤维的力学性能基本不变,纤维强度大于6.2cN/dtex,接触角降低了48°。DSCSEM的结果表明,改性PP纤维的熔融行为和结晶度与纯PP纤维相近,亲水助剂在纤维中均匀分散,沿纤维轴方向略被拉伸,宽度约为200n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4. 木质素生物质阻燃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肖梦苑, 周新科, 张佳悦, 任元林
    纺织学报    2020, 41 (12): 182-188.   DOI: 10.13475/j.fzxb.20200305507
    摘要595)   HTML23)    PDF (3783KB)(948)       收藏

    针对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化学结构复杂、阻燃效率较低等问题,对国内外木质素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常见的4类木质素阻燃剂:单组分木质素阻燃剂、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和纳米木质素阻燃剂,分析了木质素在阻燃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各类阻燃剂的特点和阻燃机制进行阐述,以及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最后指出在4类阻燃剂中,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和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阻燃性能比较优异,将木质素与其他物质复配以及对木质素进行结构改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几何结构模型与验证
    曹海建;钱 坤;盛东晓
    纺织学报    2009, 30 (05): 58-62.  
    摘要1256)      PDF (882KB)(833)       收藏
    为验证2.5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基于对材料断面显微照片的观察和分析,假定纤维束截面为为跑道形,建立了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单元结构模型。借助模型推导出纱线在几种典型结构(浅交弯联、浅交直联、深角联)的单元体结构内的纱线长度、接结经的取向角和纤维体积分数,并对材料进行拉伸、压缩性能预测。制作了满足要求的2.5维机织复合材料实验件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试验值和预测值的对比,验证几何模型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6. 活性及分散染料染色新技术
    吴伟, 纪柏林, 毛志平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12.   DOI: 10.13475/j.fzxb.20230200802
    摘要374)   HTML78)    PDF (4337KB)(403)       收藏

    为促进印染工业向高质低耗方向发展,对近年来国内外活性和分散染料染色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少盐/无盐染色技术、低给液高固色率染色技术、少水/非水介质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连续浸轧染色技术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活性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碱性染色技术、液体纳米分散染料染色技术、免水洗连续染色技术、非水介质染色技术4个方面阐述了分散染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存在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2种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主要关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水排放、提高染料利用率以及提高染色生产效率,着力促使印染工业向绿色、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过氧化氢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向忠, 王宇航, 吴金波, 钱淼, 胡旭东
    纺织学报    2020, 41 (10): 197-204.   DOI: 10.13475/j.fzxb.20200102308
    摘要950)   HTML61)    PDF (939KB)(659)       收藏

    为实现对纺织生产过程中过氧化氢(HP)浓度的宽量程检测,提升检测精度、效率及其工艺适应性,对现阶段有关HP浓度检测方法及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阐述了HP浓度6种检测方法:常规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化学发光法、折射率法和微波法,分析了各检测方法工作原理、研究进展及适用性,剖析了相关数学模型。研究发现:常规滴定法虽然精度高但耗时耗力;电化学分析法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分光光度法成本较高,相对复杂;荧光/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但干扰较多;折射率和微波法灵敏度高,但目前只能测量单质溶液。经分析得知,电化学分析法比较适用于纺织领域中HP的检测问题,可有效解决高浓度HP所引起的欧姆降问题,是未来HP检测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服装压力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孟祥令;张渭源
    纺织学报    2006, 27 (7): 109-112.  
    摘要1343)      PDF (107KB)(1902)       收藏
    服装舒适性包含3个潜在的独立感觉因子:热湿舒适因子、触觉舒适因子、压力舒适因子。压力舒适性作为服装总体舒适性的一部分,对服装舒适性有积极影响。医学研究认为过大的服装压力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服装和面料的设计应满足着装者基本运动的需要。着装的压力舒适性研究是服装穿着舒适性研究中相对新的领域。论述了服装压力舒适性的研究范畴,服装压力的产生原理以及服装的合体性与压力舒适性之间的关系。并具体阐述服装压力舒适性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4)
    9. 超疏水弹性丝素蛋白纤维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
    杨其亮, 杨海伟, 王邓峰, 李长龙, 张乐乐, 王宗乾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1-1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8901
    摘要377)   HTML110)    PDF (26590KB)(352)       收藏

    为提升丝素蛋白(SF)气凝胶力学弹性,以SF微-纳米纤维(SMNF)为前驱体,通过冷冻干燥和硅烷改性策略成功构筑了超疏水高弹性SMNF气凝胶(简称MS气凝胶),并对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系统研究了MS气凝胶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MS气凝胶的网络骨架由微-纳米纤维组装而成,并具有分级多孔的胞腔结构,这赋予气凝胶超低的密度(5.36 mg/cm3)和超高的孔隙率(99.63%);此外,MS气凝胶还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在80%纵向压缩应变下的最大应力为15.72 kPa,100次循环压缩后气凝胶保留了81%以上的初始相对高度。能量色散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硅烷改性后气凝胶的表面形成了硅氧烷网络结构,使其具有超疏水特征(水接触角为150.9°);MS气凝胶对氯仿的吸收能力为188.75 g/g,并具有优良的循环使用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
    代国亮 肖红 施楣梧
    纺织学报    2015, 36 (08): 156-164.  
    摘要549)      PDF (2320KB)(815)       收藏

    基于涤纶亲水改性的原理和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常用的亲水改性方法,介绍了用于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表面形态结构改性、表面接枝改性和亲水整理剂的涂覆整理。着重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尤其是辐射接枝改性,分析了辐照诱导接枝的机理和改善涤纶辐射接枝率的措施。基于对这些改性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涤纶表面亲水改性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认为理想的涤纶亲水改性方法应该具有不损害其原有的优良性能、耐久性好、经济效益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1. 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吕婧, 刘增伟, 程青青, 张学同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10-20.   DOI: 10.13475/j.fzxb.20230101602
    摘要0)   HTML0)    PDF (16435KB)(342)       收藏

    为推动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系统介绍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分析了气凝胶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阐述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开发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构筑单元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流变学行为,为后续芳纶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最后重点综述了芳纶气凝胶纤维、芳纶气凝胶薄膜以及3D打印芳纶气凝胶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现状,总结了制备过程中一系列新型溶胶-凝胶转变原理,概述了芳纶气凝胶材料性能提升的策略以及在热管理、智能防护和分离过滤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认为,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优化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制备技术、进一步提升其性能仍将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纺织品的阻燃及多功能化研究进展
    徐英俊, 王芳, 倪延朋, 陈琳, 宋飞, 王玉忠
    纺织学报    2022, 43 (02): 1-9.   DOI: 10.13475/j.fzxb.20211203809
    摘要1082)   HTML111)    PDF (16169KB)(889)       收藏

    普通的纺织品大都较为易燃,为防止其被引燃导致火灾事故,对其阻燃化处理是有效的措施。差别化和多功能化是纺织品主流发展趋势,既保持固有优良特性又可阻燃的多功能纺织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因该产品技术难度大而少有开发。如何因“材”制宜地设计阻燃多功能单体与助剂,使多种功能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再以高效的技术手段将之引入纺织品中,是发展阻燃多功能纺织品的关键。为此,以本文作者团队近年来的纺织品阻燃及多功能化相关工作为例,探讨了纺织品多种功能与其固有特性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的思路。主要阐述了本体及表面阻燃多功能化技术,包括共聚引入功能结构单元的阻燃抗熔滴多功能聚酯及表面阻燃和抗菌、疏水、疏油、耐腐蚀的棉、粘胶及涤/棉混纺等织物。此外,针对目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前期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和提出的阻燃功能化思路,期望能为发展高品质多功能纺织品提供借鉴与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近代马面裙形制类型与演变的实例分析
    王懿 张竞琼
    纺织学报    2014, 35 (4): 110-0.  
    摘要1190)      PDF (1491KB)(802)       收藏
    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的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的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 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的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的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4. 木质纤维素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孔维庆, 胡述锋, 俞森龙, 周哲, 朱美芳
    纺织学报    2022, 43 (04): 1-9.   DOI: 10.13475/j.fzxb.20220102509
    摘要1424)   HTML255)    PDF (23225KB)(1038)       收藏

    木材独特的多层级结构、优异的各向异性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微纳米通道,赋予其一系列非凡的性能,为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提高木质纤维素资源的利用率和高值化转化,基于木质纤维素自身结构和理化性能,概述了木质纤维素在系列功能材料领域的发展,总结了结构设计及调控对木质纤维素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其在结构调控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纳米流体材料、仿生生物材料及再生纤维素纤维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木质纤维素的高值化转化和拓展其现代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接触角测量的量高法和量角法的比较
    杜文琴;巫莹柱
    纺织学报    2007, 28 (7): 29-32.  
    摘要1227)      PDF (221KB)(1744)       收藏
    采用接触角来表征织物拒水性能更加精确,液滴角度测量法是接触角测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量高法和量角法是角度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实际测试中发现,这2种方法测量的结果有比较大的误差,但误差产生的原因不详。从理论上对这2种液滴角度测量法的测量原理和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讨论了液滴高度、底端直径的量取误差和量角器转动误差产生的接触角测量误差,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这些实验结论和理论相符,最后证实量高法更准确、快捷、方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6)
    16. 热拉式多材料纤维光电子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晶, 黄治恒, 牛广亮, 梁生, 杨旅云, 魏磊, 周时凤, 侯冲, 陶光明
    纺织学报    2023, 44 (01): 11-20.   DOI: 10.13475/j.fzxb.20220606310
    摘要487)   HTML50)    PDF (8985KB)(396)       收藏

    随着纺织工程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智能纤维与织物以其柔软、轻便、透气等优势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首选载体。热拉式多材料光电子纤维有望通过热拉制工艺发展为具有多参量感知、温度调控、信息交互等功能的智能纤维。为使热拉式多材料光电子纤维可更好地服务于纺织行业,重点讨论了热拉式多材料纤维光电子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热拉纤维内微纳结构的调控机制,阐述了热拉式多材料纤维在传感、能源、生物、医疗等场景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热拉式多材料纤维光电子技术未来在材料选择及研发、纤维结构调控、纺织加工、多功能集成、人工智能5个方面的研究趋势。最后指出:热拉式多材料光电子纤维未来将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力学性能改善、智能计算等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与传统纺织加工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织物的功能性、穿戴舒适性、场景普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玄武岩连续纤维的基本特性
    崔毅华
    纺织学报    2005, 26 (5): 120-121.  
    摘要1083)      PDF (95KB)(1241)       收藏
    对玄武岩连续纤维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开发新一代产业用纺织品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4)
    18. 植酸作用下锆离子修饰羽绒及其保温性能
    应丽丽, 李长龙, 王宗乾, 王邓峰, 吴开明, 谢伟, 程欢
    纺织学报    2020, 41 (10): 94-100.   DOI: 10.13475/j.fzxb.20200101907
    摘要335)   HTML1)    PDF (8781KB)(350)       收藏

    锆离子修饰可提升羽绒的保温性能,为进一步提高锆离子负载量和坚牢度,缩短工艺流程,采用植酸对羽绒进行预处理后,将其浸渍于硫酸锆溶液中,经螯合吸附制得锆离子修饰功能羽绒,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对修饰羽绒的结构进行表征,远红外辐射发热仪、平板保温仪对修饰前后羽绒的红外温升及保温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植酸预处理的锆离子修饰工艺不损伤羽绒原有的绒小枝及夹角特征形貌,修饰羽绒的蓬松度、清洁度、残脂率指标满足羽绒标准要求;植酸预处理显著提升了羽绒对锆离子的吸附量,修饰羽绒的红外温升和保温系数分别提高40%和8.1%;锆离子、植酸与羽绒纤维之间主要以共价螯合方式结合,具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经9次水洗锆离子仍维持较高负载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β-环糊精香精微胶囊微观形态和包合机理
    王潮霞;陈水林
    纺织学报    2005, 26 (6): 22-24.  
    摘要1187)      PDF (225KB)(1144)       收藏
    采用β-环糊精为壁材原料对薰衣草、迷迭香、檀香等香精进行包结络合,可以形成具有缓释性能的香精微胶囊。由于β-环糊精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具有生态环保性,因此该香精微胶囊用于香味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安全性。UV-M图像分析系统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包合物微观形态存在菱形晶体和针状晶体。通过红外光谱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并从热力学和溶解度方面分析了香精微胶囊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20. 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用电活性纤维材料
    方剑, 任松, 张传雄, 陈钱, 夏广波, 葛灿
    纺织学报    2021, 42 (09): 1-9.   DOI: 10.13475/j.fzxb.20210506809
    摘要1870)   HTML332)    PDF (6273KB)(1254)       收藏

    为促进智能纤维材料和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对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用电活性纤维材料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总结了近几年纤维基和织物基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电活性纤维材料的定义、常用制备方式、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领域进行系统分类与性能探讨,包括应变传感、电致变色、智能调温、能量收集与存储等领域;讨论了目前电活性纤维材料用于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电活性纤维材料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服装功能性研究进展
    李红燕;张渭源
    纺织学报    2007, 28 (8): 117-119.  
    摘要1059)      PDF (113KB)(1170)       收藏
    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理论对服装功能性进行研究,从服装的清洁保持、安全防护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采用服装卫生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服装材料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分析影响服装功能性的主要因素和作用规律。论述国内外对服装功能性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意义、测评方法及设计标准,并探讨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对服装功能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纹样的比较研究
    王华 张春艳
    纺织学报    2016, 37 (4): 101-106.  
    摘要862)      PDF (1982KB)(492)       收藏

    为全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蜡染,进而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蜡染为例,探讨其蜡染纹样的风格及差异。以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蜡染纹样的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纹样的色彩、题材、构图等方面对比分析各族蜡染纹样风格的异同。各民族传统蜡染纹样色彩构成均涉及传统的蓝白色,间以红、黄等彩色,不同的是其色彩的表现手法;以大自然、几何形态及二者相间为题材的各民族蜡染编校的侧重点不同,苗族着重运用对称、均衡的构图手法,瑶族区别于苗族饱满流畅的构图风格,较为清晰、朴素,布依族则多采用平面构图,且变化和谐,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并从地理、社会环境入手,探讨了影响其风格异同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3. 纺织工业智能发展现状与展望
    郑小虎, 刘正好, 陈峰, 张洁, 汪俊亮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05-216.   DOI: 10.13475/j.fzxb.20220305802
    摘要282)   HTML50)    PDF (8758KB)(275)       收藏

    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探究未来智能化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基于国内外纺织工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结合纺织行业的相关需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总结了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和智能排产调度等当前纺织行业亟需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全流程智能纺织生产线、纺织装备智能运维、纺织品智能检测等典型应用案例和生产模式。最后,总结了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仍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新一代纺织智能制造系统,打造全产业链协同的纺织智能生态的两点思考与展望,为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案例参考与技术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夏榆, 姚菊明, 周杰, 毛梦慧, 张玉梅, 姚勇波
    纺织学报    2023, 44 (04): 1-7.   DOI: 10.13475/j.fzxb.20211111107
    摘要297)   HTML806)    PDF (4552KB)(270)       收藏

    为提高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的服用舒适性,将PBS与天然高分子丝胶蛋白共混,经熔融纺丝制成PBS/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研究了丝胶蛋白质量分数对纤维形态结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与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纤维具有丝胶蛋白为分散相,PBS为连续相的形态结构;丝胶蛋白的存在改善了PBS纤维断裂伸长率过高的问题,当其质量分数达到15%时,共混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8.9%;共混纤维的饱和回潮率为3.90%,接近于合成纤维中的锦纶,说明共混纤维亲肤性能优良;此外,土埋降解实验6 周后共混纤维的质量损失率可达53.6%,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结的历史演变
    李立新
    纺织学报    2007, 28 (11): 115-118.  
    摘要1480)      PDF (492KB)(1871)       收藏
    通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形式——中国结即传统绳结技艺,将中国结的历史演变阶段划分为上古至民国和现代2个阶段,探讨中国结于各个历史时期在装饰及服饰领域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重点分析了中国结在传统与现代服饰中包括服装、服饰配件、服装饰品3方面的形制及装饰特征,明确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特别是在服饰的装饰与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对现代服装设计及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6. 纱线毛羽
    杨红英;朱苏康
    纺织学报    2000, 21 (06): 11-14.  
    摘要711)      PDF (99KB)(602)       收藏
    纱线毛羽严重影响无梭织造和高密织物的产质量。文章阐述了纱线毛羽的测量评价方法、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 ,认为毛羽取决于原料 ,产生于细纱 ,增长于络筒 ,贴伏于浆纱 ,影响于织造 ,去除于烧毛 ,体现于织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模块化服装快速生产设计系统的开发
    李克兢;崔世忠
    纺织学报    2006, 27 (1): 50-53.  
    摘要1170)      PDF (110KB)(897)       收藏
    从分析服装生产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入手,提出通过服装工艺系统化和规范化组织,应用产品族和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快速服装生产设计。开发了服装生产设计快速反应系统,其功能包括快速生产工艺设计、快速流水线平衡设计和数据资源共享等,主要是通过确定标准工作状态下的各种工艺参数,分解各种部件制作和组装工艺,以规范的形式组织归纳各种工艺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装配组合等步骤来实现快速生产设计,并根据流水线平衡的数学模型对生产规划进行优化设计;还对系统的实用性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弹力针织物的疲劳测试方法
    陈丽华
    纺织学报    2014, 35 (12): 57-0.  
    摘要269)      PDF (1376KB)(515)       收藏
    本文对经编弹力针织物氨纶丝疲劳和抽拔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测试与分析了初伸长和往复拉伸对经编弹力针织物疲劳和抽拔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然后结合试穿结果,测试分析了试样有初伸长和无初伸长试验方法氨纶丝疲劳和抽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初伸长率的增加,疲劳现象严重,初伸长率对织物的变形率、回复率及氨纶丝疲劳级数有显著影响;随着往复拉伸率的增加,疲劳和抽拔现象的增加,往复拉伸率对织物的变形率、回复率及氨纶丝疲劳级数及抽拔根数有显著影响;有初伸长疲劳试验的结果更符合实际穿着情况;有初伸长疲劳试验的初伸长率为60%,往复拉伸动程≤拉伸隔距的80%。其研究结果对氨纶弹力针织物疲劳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9. 医用防护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柳洋, 夏兆鹏, 王亮, 范杰, 曾强, 刘雍
    纺织学报    2021, 42 (09): 195-202.   DOI: 10.13475/j.fzxb.20200800608
    摘要1893)   HTML229)    PDF (10394KB)(658)       收藏

    后疫情时代,为了给医用防护服的生产、使用、科研攻关和标准制定提供指导,在阐述医用防护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当前医用防护服的生产流程、原材料和使用情况等进行总结;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医用防护服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分类使用、可重复、弃后可降解、安全舒适和智能化等方面。最后,从应用场景出发,针对当前医用防护服研究、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尽快对医用防护服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进行分类,完善相关标准,提高战略储备,增强舒适性和穿着心理性研究等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
    卢琳珍 徐定华 徐映红
    纺织学报    2018, 39 (01): 111-118.   DOI: 10.13475/j.fzxb.20170400709
    摘要4473)      PDF (2208KB)(2143)       收藏

    针对人体持续暴露在闪火环境中烧伤时间及热防护服参数对防护性能的影响情况,利用建模与模拟的方法预测达到各级烧伤的最长安全工作时间。首先,对包含外壳、防水层和隔热层的3层防火材料、皮肤及三者间的空气层组成的系统,给出了系统各层热传递微分方程以及初边值条件,改进了已有的高温条件下多层热防护服的热传递模型。接着,使用该模型计算出各固定接触面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值,该计算结果与同等条件下已有模型一致,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采用改进的模型预测达到一级、二级和三级烧伤所需的临界时间,分析了空气层和织物厚度对防护服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闪火条件下,消防人员即使身穿热防护服也仅有十几秒的安全时间,且空气层和织物的厚度大小对防服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31. 纤维材料在柔性可穿戴锌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王津, 胡开瑞, 张刘飞, 陈磊
    纺织学报    2022, 43 (10): 192-199.   DOI: 10.13475/j.fzxb.20210608108
    摘要303)   HTML29)    PDF (1200KB)(302)       收藏

    为促进安全、低成本锌离子电池在柔性储能装置中的应用,以纤维材料基锌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首先明晰了充放电过程中锌负极氧化反应及过渡金属氧化物或氧正极还原反应机制;其次探索了碳纤维、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纱线、金属纤维以及其他无机纤维等纤维材料,在柔性锌电池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并类比了不同制备工艺、微结构、改性方式等对纤维基柔性电池电化学特性的调控效果,明确了影响其性能优劣的主要参数;最后提出纤维材料的结构有序化设计对于提升电池电化学性能具有显著效果,强调了天然纤维基电极材料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对于加速智能服装的产业化应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早日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丙烯酰胺与聚乙烯醇的固相接枝共聚
    张康 荆蓉 程飞 朱谱新
    纺织学报    2016, 37 (12): 65-70.  
    摘要1069)      PDF (1523KB)(374)       收藏

    为减少或避免溶液聚合溶剂后处理,研究了在固相条件下采用过硫酸铵 ∕ 亚硫酸氢钠的水溶性氧化还原体系作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单体在聚乙烯醇(PVA)大分子链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利用FT-IR 红外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通过X 射线衍射对接枝前后聚合物结晶度进行研究,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其热力学性能,计算接枝参数,并对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单体的加入量、引发剂的加入量等对接枝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得到接枝率达61%的接枝共聚产物的反应条件:PVA 为50g;AM 为35g;接枝反应前在40 ℃下用少量水溶胀120min;接枝反应温度为40 ℃;引发剂(NH4O和NaHSO 3 的加入量分别为0.02g 和1.01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3. 2.5维预制体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
    杨彩云
    纺织学报    2009, 30 (06): 54-57.  
    摘要1008)      PDF (750KB)(572)       收藏
    由于缺少三维织物的设计理论,使确定2.5维预制体结构参数的确定成为三维纺织复合材料预制体设计人员面临的难题。为此,给出了相似2.5维预制体的定义,按纤维体积含量保持不变推导出相似2.5维预制体结构参数的关系式,以便根据原织物的结构参数计算出新织物的结构参数,特别是可以准确预测新织物的厚度。同时用3个实例验证了该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相似2.5维预制体结构参数关系式具有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4. 医用倒刺缝合线的研究进展
    苏梦茹, 邹婷, 陈颀超, 李超婧, 王富军, 王璐
    纺织学报    2021, 42 (05): 178-184.   DOI: 10.13475/j.fzxb.20200501408
    摘要1274)   HTML50)    PDF (1314KB)(444)       收藏

    为深入研究倒刺缝合线并促进其高品质产品的开发,对目前国内外倒刺缝合线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首先回顾了倒刺缝合线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其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性能要求;其次,详细分析了倒刺缝合线的材料、倒刺的几何形状和排列方式、止挡元件的结构及其与使用效果的相关性;此外,介绍了4种倒刺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切割、激光切割、模具注塑和外加倒刺并固定;最后,概述了倒刺缝合线在整形美容及骨科、泌尿科、消化科、妇产科等其他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倒刺缝合线性能优良但仍存在相关临床并发症,指出了倒刺缝合线在材料、制备工艺、性能提高方面的发展方向以期在未来提供更好的产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常用高温及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的对比
    李俊 何佳臻 王云仪
    纺织学报    2013, 34 (10): 121-0.  
    摘要941)      PDF (1532KB)(999)       收藏
    高温和低温防护服是在具有较大温差的两种不同环境中使用的防护性服装,本文对常用高温和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的异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及低温防护服均要求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服装中热阻较大的区段均位于胸背、臀腹、手臂和大腿部。不同类型高温及低温防护服的面料、服装整体的隔热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本研究所使用的高温防护服主要通过阻隔环境辐射热和传导热来达到防护的目的,防护的重点在于环境辐射热。低温防护服主要通过阻隔人体内热传递来达到防护的目的。面料并不是决定高温及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的唯一因素,防护服结构设计亦会对其隔热性能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6. 虚拟服装迁移在个性化服装定制中的应用
    叶勤文, 王朝晖, 黄荣, 刘欢欢, 万思邦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183-19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8001
    摘要178)   HTML18)    PDF (7818KB)(242)       收藏

    为解决服装定制中个性化服装开发效率低以及虚拟试衣过程繁琐等问题,首先,详细阐明了三维服装软件CLO 3D和Marvelous Designer的虚拟服装迁移原理;其次,结合CLO 3D的虚拟服装迁移和自动转换虚拟模特功能,提出了一套针对三维扫描人体的个性化服装定制方案;最后,采用三维扫描人体开展虚拟服装迁移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在实际个性化服装定制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体型的三维扫描人体,可快速生成个性化虚拟服装、个性化样板和展示个性化虚拟试衣效果;生成的虚拟服装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个性化需求。该方法可提高个性化虚拟服装开发效率,为个性化服装定制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集成化环境下服装设计过程模型及其应用
    王俊;王志军;刘晓刚;袁蓉
    纺织学报    2009, 30 (01): 117-121.  
    摘要1041)      PDF (1080KB)(630)       收藏
    提出一种新型优化服装设计过程的模型,即将集成化设计代替传统的串行设计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的过程有效缩短。首先以集成化设计环境下服装设计开发过程框架为基础,划分了服装新款式设计过程的层次与级别。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高效的服装设计开发过程模型。通过结合相关计算机程序分析与实例计算,发现新模型下服装设计项目总体耗时额显著小于传统模型下的耗时额。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验证了集成化款式设计开发过程模式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8. 热敏变色整理剂的研制
    吴赞敏;吕小卓;冯文昭
    纺织学报    2009, 30 (01): 91-96.  
    摘要1375)      PDF (928KB)(617)       收藏
    为了提高热敏变色材料的稳定性和变色可逆性,以蜜胺树脂为壳材,结晶紫内酯–硬脂酸–十四醇有机复配物为芯材,加入乳化剂乳化,黄原胶水溶液为保护胶体,将热敏变色材料制备成微胶囊。制备工艺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超声波乳化时间为30min、芯壳质量比为2:1、搅拌转速为720r/min、反应温度为70℃。制备的微胶囊变色温度为46℃,变色时间25 s;复色温度为40℃,复色时间为49 s,可在紫色和浅黄色之间发生可逆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织物表面能计算公式的局限性
    狄剑锋
    纺织学报    2005, 26 (5): 43-45.  
    摘要1646)      PDF (114KB)(571)       收藏
    织物表面能的计算公式Owens二液法、Owens三液法、Neumann法、Forkes法和VanOss法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但研究发现,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5种表面能计算方法均可用于表面能大于20mJm2的情况,但对于表面能小于20mJm2的表面,最好选用Neumann法计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0. 服装压力与人体舒适性之关系
    宋晓霞;冯勋伟
    纺织学报    2006, 27 (3): 103-105.  
    摘要1664)      PDF (94KB)(1575)       收藏
    从服装压力与人体舒适性关系、服装压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以往的研究基础、学科领域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介绍、服装压力的测定等4个方面对目前服装压力与人体舒适性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如何用数字化模拟的方法建立三维动态服装压力分布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4)
    41. 人体、服装、环境系统动态热湿传递数值模拟
    刘迎曦;李凤志;罗钟铉;李毅
    纺织学报    2004, 25 (05): 24-27.  
    摘要740)      PDF (141KB)(705)       收藏
    建立了人体 -服装 -环境系统的动态热湿传递模型。对Stolwijk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了改进 ,考虑到了汗水的积聚过程 ,并结合织物热湿耦合模型 ,用于人、服装、环境系统的瞬态热湿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在模型中 ,考虑了纤维对湿的吸附与解吸过程及其对热传导率、热容的影响 ,以及相变导致的热生成及释放。实验表明了模型的良好预测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42. 聚醚有机硅的合成及其在消泡剂中的应用
    安秋凤;郭锟;李歌;李浩
    纺织学报    2009, 30 (06): 90-94.  
    摘要1438)      PDF (878KB)(725)       收藏
    为减少工艺流程中的有害泡沫,研制了一种聚醚有机硅消泡剂。在Pt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端基含氢硅油与烯丙基聚醚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制备聚醚有机硅(PESO),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应用。探讨了不同结构的PESO对消泡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端基型烯丙基聚氧乙烯醚有机硅复配的消泡剂具有水分散性好,消泡迅速,抑泡时间长等特点,尽管消泡剂的抑泡性能随PESO数均分子质量的增大可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消泡剂的外观效果及贮存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43. 足底压力分布测量鞋垫的研制
    金曼;丁辛;甘以明;杨旭东;周宏
    纺织学报    2010, 31 (9): 114-117.  
    摘要667)      PDF (744KB)(88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44. 涤纶长丝/微孔涤纶纤维同浴同色染色技术
    马源 周永凯 张华
    纺织学报    2014, 35 (6): 68-0.  
    摘要741)      PDF (1457KB)(685)       收藏
    由于涤纶长丝、微孔涤纶两种纤维的纤维表面及性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即使同浴染色也会出现色光不一致的现象。本课题通过耐碱性试验,确定了涤纶长丝及微孔涤纶的减量氧漂前处理工艺为:浴比1:30,烧碱浓度6g/L,高温去油剂0.4g/L,在1300C处理20min;为了减小两组分纤维的色差,通过分散染料筛选,确定了使两组份纤维表面得色深度K/S值相对较大,且色差ΔE相对较小、同色性较好的三原色分散染料:JRB兰、JFG黄、JFRB红,并且分别探讨了染料用量、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色pH值四个因素对涤纶长丝及微孔涤纶纤维染色同色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5. 可穿戴技术在情绪识别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
    刘欢欢, 王朝晖, 叶勤文, 陈子唯, 郑婧瑾
    纺织学报    2022, 43 (08): 197-205.   DOI: 10.13475/j.fzxb.20210107509
    摘要544)   HTML39)    PDF (2657KB)(353)       收藏

    为促进情绪识别智能可穿戴产品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创新发展,系统介绍了近些年国内外情绪识别监测内容方法、分类算法以及情绪识别可穿戴设备的研究现状。首先概述了情绪分类模型并总结情绪产生时出现的生理反应;然后针对目前情绪识别监测内容方法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生理信号和行为表现二大类情绪识别监测内容方法,进一步总结常用情绪识别分类算法,并依据可穿戴设备部位总结现有情绪识别可穿戴产品;最后讨论了情绪识别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柔性舒适采集设备、识别结果准确度以及识别结果交互方式3个方面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氨基硅与羧基硅超分子膜形貌及其应用性能
    王科峰;安秋凤;黄良仙;王前进
    纺织学报    2010, 31 (6): 76-80.  
    摘要1036)      PDF (379KB)(642)       收藏

    以N-β-氨乙基-γ-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SO-1)和羧烃基聚硅氧烷(CAS-2)作为构筑基元,获得了单晶硅表面的ASO-1/CAS-2超分子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研究了超分子膜形貌及应用性能。结果表明, 氨基硅和羧基硅超分子膜(ASO-1/CAS-2)明显呈规则有序的窗棂状形貌。应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ASO-1比例的增加,织物的柔软性不断提高,但是织物的白度和吸湿性却降低。当ASO-1与CAS-2质量比为1∶1时,所得的织物的柔软性最好且具有独特的油润手感。基于不同黏度ASO-1所构筑的超分子ASO-1/CAS-2整理织物其白度及吸湿性差别不大,但柔软性却随ASO-1黏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47. 经编提花无缝服装的成形结构与设计方法
    董智佳, 蒋高明
    纺织学报    2012, 33 (1): 102-106.  
    摘要1113)      PDF (1201KB)(783)       收藏
    在对经编无缝服装工艺结构与分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结构特征,从运动功能角度出发,建立了用于经编无缝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原型纸样。利用服装原型理论,结合经编无缝织造原理,研究组合直筒型成形结构无缝服装与人体结构尺寸的对应关系,得出兼容设计与工艺软件的.bmp格式的上衣、裤装二维原型模板。基于人体结构原理与脂肪分布特点,提出了原型模板功能区域划分与图案设计的方法,形成了经编无缝服装新产品研发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48. 纤维基自供能电子皮肤的构建及其应用性能研究进展
    吕晓双, 刘丽萍, 俞建勇, 丁彬, 李召岭
    纺织学报    2022, 43 (10): 183-191.   DOI: 10.13475/j.fzxb.20220404509
    摘要900)   HTML131)    PDF (8552KB)(547)       收藏

    本文结合触觉传感型电子皮肤的组成结构,首先介绍了常用构筑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制备工艺,然后针对致密的薄膜基和橡胶基电子皮肤透气性差,长期穿戴易导致皮肤刺痒等问题,概述了可呼吸纤维材料作为电子皮肤基底层、电极层和传感层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次,介绍了压电式和摩擦电式电子皮肤的触觉传感原理,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压力响应,还可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来实现自供能,有利于制备微型、轻量、柔性的可穿戴器件。最后,从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和功能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纤维基自供能电子皮肤在运动监测、医疗检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深入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
    王来力 丁雪梅 吴雄英
    纺织学报    2013, 34 (6): 113-119.  
    摘要785)      PDF (1664KB)(728)       收藏
    碳足迹作为核算和评价产品的生产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负荷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受到广泛的研究和示范。回顾了碳足迹的概念,综述了当前纺织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进展,对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评价中的核算边界、各类投入的碳排放系数、公共投入的拆分原则、核算结果比较评价的质量基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结合中国纺织工业在纺织产品工业化规模生产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重点开展纺织产品在工业生产阶段的碳足迹研究和示范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50. 基于深度学习的织物疵点检测研究进展
    王斌, 李敏, 雷承霖, 何儒汉
    纺织学报    2023, 44 (01): 219-227.   DOI: 10.13475/j.fzxb.20211105509
    摘要467)   HTML44)    PDF (3568KB)(331)       收藏

    为提高疵点检测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实现使用简洁而有效的形式对织物图像的特点和疵点的本质特征进行综合表达,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技术,对引入了深度学习的疵点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同时对深度学习与疵点检测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总结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及代表性的计算模型,并对引入深度学习的疵点检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最后,对典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探索更加通用的检测方法是推进深度学习在织物疵点检测领域应用的努力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