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15卷 第02 期 刊出日期:1994-02-15
    目次
    薄型织物的吸水散湿性能研究
    张怀珠;邹奉元;袁观洛
    纺织学报. 1994, (02):  4-8. 
    摘要 ( 605 )   PDF (336KB) ( 3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薄型织物某些结构因素与吸水散湿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表述薄型织物散湿过程的特征参数——散湿加速度a'及初始散湿速率b',并对各类薄型织物的吸水散湿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丝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水散湿性能,作为夏用服装,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
    Siro纺纱法纺制的缝纫线性能分析
    李慧暄;陈东生;于崇恒;秦晓楹
    纺织学报. 1994, (02):  9-10. 
    摘要 ( 752 )   PDF (138KB) ( 2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Siro纺纱法纺制的缝纫线与传统法纺制的同特缝纫线在性能上进行了比较,并从成纱机理上进行了分析。
    苎麻织物刚性的探讨
    毕贤桢
    纺织学报. 1994, (02):  11-13. 
    摘要 ( 586 )   PDF (276KB) ( 2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善苎麻织物手感粗硬是苎麻纺织科技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悬臂式刚度测试方法,并探讨影响苎麻织物刚性的因素。从纺织材料性能、纱线结构、织物结构以及印染、后整理等方面的因素与织物弯曲刚度的关系进行实验分析,为产品设计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涤/棉混纺经纱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的单体选择
    祝志峰;周永元;张文赓
    纺织学报. 1994, (02):  14-17. 
    摘要 ( 603 )   PDF (350KB) ( 4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高性能的接枝淀粉浆料的技术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接枝共聚单体、合理的用量和正确的生产工艺路线。本文综合考虑了浆料的亲水性能、玻璃化温度、对涤纶纤维的粘着力和在涤纶纤维上的润湿能力,认为应选择那些较软的非极性疏水性单体作为接枝共聚的主体。同时配以适量亲水性单体和上述单体一同与淀粉进行接枝共聚,或全部选用那些较软的非极性疏水性单体,在接枝共聚后进行适度水解。
    含有陶瓷粉末PP-纤维的拉伸性能
    齐鲁
    纺织学报. 1994, (02):  18-19. 
    摘要 ( 721 )   PDF (241KB) ( 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用SiO_2/PP复合材料纺制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牵伸过程中,初生纤维中的微孔逐步消失,断裂强度和E'-T曲线上的E'值及耐热性有些增加。在tanδ-T曲线上出现a峰,其峰值随拉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六倍牵伸后a峰略有降低。
    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的研究与应用
    张剑锋;周志芳;魏宝利;王磊
    纺织学报. 1994, (02):  20-22. 
    摘要 ( 594 )   PDF (302KB) ( 3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阐述了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的结构、制造工艺,固体润滑剂的特点、润滑机理以及试验研究的情况。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具有很多优点,应予大力推广。
    变性苎麻与涤纶混纺细布的研制
    刘安生;朱念念
    纺织学报. 1994, (02):  23-25. 
    摘要 ( 618 )   PDF (209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涤纶短纤与变性苎麻混纺细布的生产方法,并就其织部工艺设计,生产实践进行了探讨。
    阳离子化改性织物的前处理工艺路线分析
    蒲宗耀;黄玉华;刘红
    纺织学报. 1994, (02):  26-27. 
    摘要 ( 633 )   PDF (227KB) ( 3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作者通过阳离子化度、上染率、固色率及K/S值的测定,探讨了阳离子化改性织物的前处理工艺路线。实验结果表明,除碱性H_2O_2漂白外,退浆、煮练、氯漂、弱酸性或中性H_2O_2漂白及丝光(或碱缩)均不会降低改性织物的阳离子化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仿色织新产品的开发。
    卷染机往复卷染自控中织物伸长补偿方法
    高振东;庞巗英;王继荣
    纺织学报. 1994, (02):  28-30. 
    摘要 ( 647 )   PDF (191KB) ( 2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卷染机除主要供卷染外,也可用以退浆、煮练、漂白、洗涤和后处理。它具有结构简单、投资费用少、机动性强、使用灵活、检修方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加工。当前对自动卷染机的性能要求主要在于卷染过程中织物的张力、线速度恒定。由于卷染过程中,织物因受经向张力而有所伸长。并且又因织物的品种、长度、张力等不同,伸长量又有不同,甚至有时超出头子布的长度。因而若对其控制方法不当则易造成织物两端染色不匀。这就要求在往复卷染过程的自控中,需对织物的伸长量进行补偿。该伸长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
    耐洗防酸防碱防水透湿涂层布的研制
    华载文;王忠霞;尹哲
    纺织学报. 1994, (02):  31-33. 
    摘要 ( 595 )   PDF (236KB) ( 3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耐洗性防酸、防碱、防水、透湿涂层布的研制原理和工艺,研究了溶剂型聚丙烯酸酯涂层剂AR502的共混改性技术包括组分间的相容性、共混体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以及共混比对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服装工艺计划(CAPP)研究
    王文胜
    纺织学报. 1994, (02):  34-36. 
    摘要 ( 720 )   PDF (278KB) ( 2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阐述了服装CAPP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它在服装工业中的地位,介绍了国内外在服装CAPP研究方面的发展动态,提出了主要技术关键及CAPP系统的功能模型。
    钢领钢丝圈动态摩擦力的微机测试系统
    石利英;周伟
    纺织学报. 1994, (02):  37-40. 
    摘要 ( 530 )   PDF (317KB) ( 2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研制了用于钢领钢丝圈动态摩擦力测试的微机系统,该系统以ADC0804的低成本芯片实现高速采样,并可根据采样曲线判断钢领是否出现裂纹、浅层剥落等导致失效的缺陷。
    用GM0O,NO模型对亚麻成纱特数进行灰色预测
    陈东生;李慧暄;甘应进;司学慧;孙宝臣
    纺织学报. 1994, (02):  41-42. 
    摘要 ( 1204 )   PDF (106KB) ( 2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运用灰色控制理论,建立了亚麻纤维物理性能与成纱特数之间的灰色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可预测亚麻成纱特数,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高性能液晶聚酯纤维的成型与结构
    黄美荣;李新贵
    纺织学报. 1994, (02):  43-44. 
    摘要 ( 665 )   PDF (153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外资料为主,综述了热致液晶聚酯的熔体纺丝工艺及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给出了含有Vectra复合纤维的热处理条件与力学性能。
    FA系列并条机的特点和主要性能分析
    邵根余
    纺织学报. 1994, (02):  45-46. 
    摘要 ( 768 )   PDF (255KB) ( 2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自1985年起,我国不断研制出第三代FA系列并条机,如FA302、FA303、FA305、FA306、FA308、FA311、FA312型等,均采用压力棒牵伸,高架顺向喂入,自动清洁系统,牵伸传动油浴,适纺纤维长度为22~76mm,纺纱质量可达较好水平。从输出速度看,FA302、FA303型可达250~400r/min(FA303为250r/min),FA305、FA311、FA312型可达400~500r/min(FA312为500r/min),FA306、FA308型为600~800r/min(FA306为600r/min)。
    论粘胶长丝纺丝机的技术改造
    惠捷
    纺织学报. 1994, (02):  47-48. 
    摘要 ( 515 )   PDF (167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述了我国粘胶长丝企业现行的主机设备R531型和R535型纺丝机的技术缺陷和对其施之改造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对这两种纺丝机进行的改造尝试和新机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