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15
    纤维材料
    基于干法纺丝的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酮纤维制备及其性能
    董大林, 宾月珍, 蹇锡高
    纺织学报. 2020, (12):  1-6.  doi:10.13475/j.fzxb.20200501006
    摘要 ( 419 )   HTML ( 13 )   PDF (2249KB) ( 24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拓展含二氮杂萘酮结构的聚芳醚酮(PPEK)高性能树脂在纤维材料领域的应用,采用对氯苯酚与1,1',2,2'-四氯乙烷(二者体积比为1:1)混合溶剂溶解PPEK制备纺丝液,通过干法纺丝得到PPEK纤维。借助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以及声速取向仪等对PPEK纺丝液以及PPEK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EK质量分数为40%时,最优纺丝温度为140 ℃;初生PPEK纤维经1.43倍热拉伸后,其断裂强度为167.6 MPa,弹性模量为4.6 GPa,声速取向因子为0.570 5;经热拉伸后,PPEK纤维保持无定形态,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250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丝素蛋白负电性增强改性及其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加载能力
    宋广州, 涂芳芳, 丁梦瑶, 戴梦男, 殷音, 董凤林, 王建南
    纺织学报. 2020, (12):  7-12.  doi:10.13475/j.fzxb.20200406206
    摘要 ( 386 )   HTML ( 9 )   PDF (2047KB) ( 15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丝素蛋白(SF)材料的快速内皮化能力,解决血管组织工程面临的血栓和内膜增生难题,将具有双向调控血管细胞生长功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引入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首先选用含有2个羧基的己二酸(AA)与丝素蛋白分子进行反应,采用流延法制备AA改性SF膜,研究了改性SF膜的结构和膜表面对CGRP分子的加载能力。结果表明:随着AA质量占比的增加,SF的Zeta电位逐渐减小,当SF与AA的质量比由100:0变化为100:2.5时,SF的Zeta电位由-2.66 mV 下降至-5.4 mV;AA改性SF材料中引入了新的羧基和酰胺键,形成了以β-折叠结构为主的分子构象和Silk Ⅱ结晶结构;当SF与AA的质量比为100:2.5时,AA改性SF膜表面静电作用加载的CGRP含量比未改性SF膜提高了9倍。

    聚偏氟乙烯/FeCl3复合纤维膜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张亦可, 贾凡, 桂澄, 晋蕊, 李戎
    纺织学报. 2020, (12):  13-20.  doi:10.13475/j.fzxb.20200402308
    摘要 ( 306 )   HTML ( 8 )   PDF (4945KB) ( 9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灵敏度高的柔性传感器,将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加入聚偏氟乙烯(PVDF)中,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DF/FeCl3复合纤维膜并组装成传感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接触角分析仪等对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润湿性、力学性能及压电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量的FeCl3·6H2O 添加可增加纤维膜中β晶型的相对含量,进而有效提高传感器的压电输出性能,但过多FeCl3·6H2O会抑制β晶型的形成;当FeCl3·6H2O质量分数为0.5%时,纤维晶体结构中β晶型的比例达到最大值68.74%,最高输出电压达到约5 V;传感器对激振过程的反应时间可达0.025 s,且在不同激振频率下的响应时间基本一致,动态高频时具有较高的压电输出。

    水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工艺研究
    温馨, 张须臻, 李勇, 黄文健, 卢晨
    纺织学报. 2020, (12):  21-25.  doi:10.13475/j.fzxb.20200303905
    摘要 ( 511 )   HTML ( 6 )   PDF (1395KB) ( 22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L-丙交酯本体开环聚合中富羟基水的存在导致产物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偏低的问题,选用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研究了L-丙交酯重结晶次数、精制L-丙交酯干燥时间及聚合前反应釜内真空干燥时间3项关键水分控制工艺对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借助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并分析了聚乳酸的化学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增加L-丙交酯重结晶次数,延长精制L-丙交酯干燥时间以及延长聚合前反应釜内真空干燥时间,均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聚乳酸的黏均分子量;与低黏均分子量聚乳酸相比,高黏均分子量的聚乳酸熔点提高至175 ℃,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原子层沉积技术对纤维素膜功能化的影响
    黎俊妤, 蒋培清, 张文奇, 李文斌
    纺织学报. 2020, (12):  26-30.  doi:10.13475/j.fzxb.20200407406
    摘要 ( 301 )   HTML ( 6 )   PDF (3526KB) ( 16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扩大纤维素膜的使用范围,使其可应用于医用、建筑等领域,利用纳米氧化锌具有紫外线屏蔽、抗菌等特性,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纤维素膜表面沉积纳米氧化锌,制备具有紫外线阻隔以及抗菌功能的纤维素膜,并探讨不同ALD温度和循环次数对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对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ALD温度和循环次数的增加,纤维素膜的紫外线透过率由74.50%下降至1.46%; ALD功能化纤维素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高达99.9%;经改性的纤维素膜表面附着了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的纳米氧化锌层,残碳率由16.61%增加至31.20%。

    交联改性对敷料用壳聚糖/聚氧化乙烯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
    汪希铭, 程凤, 高晶, 王璐
    纺织学报. 2020, (12):  31-36.  doi:10.13475/j.fzxb.20200203306
    摘要 ( 289 )   HTML ( 11 )   PDF (4064KB) ( 18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善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的耐水性和结构稳定性,对静电纺丝制得的壳聚糖/聚氧化乙烯(PEO)纳米纤维膜进行戊二醛交联改性,研究不同交联时间下纳米纤维膜在模拟人体缓冲液中微观形态结构、化学结构和结晶结构的变化,并对交联后纤维膜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经戊二醛交联处理后,在缓冲液中浸泡24 h纤维形态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着交联时间的增加,纤维膜在缓冲液中的吸水率逐渐增加,溶失率逐渐降低;交联改性改变了壳聚糖大分子固有的结晶结构,使纤维膜的初始模量提高,力学强度随交联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纳米SiO2对玄武岩纤维的表面改性
    刘淑强, 武捷, 吴改红, 阴晓龙, 李甫, 张曼
    纺织学报. 2020, (12):  37-41.  doi:10.13475/j.fzxb.20200401105
    摘要 ( 342 )   HTML ( 28 )   PDF (2224KB) ( 25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玄武岩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采用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纳米SiO2对玄武岩纤维表面进行粗糙化改性处理。分析了改性前后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研究了纳米SiO2质量分数对玄武岩纤维力学性能、摩擦因数、吸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纳米SiO2改性后,玄武岩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积增大,摩擦性能和吸湿性能显著增加,在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5%时,玄武岩纤维摩擦因数由0.255提升至0.280,透湿率也提高至0.65%;与未改性的玄武岩纤维相比,改性后的玄武岩纤维表面出现了C—H键,且Si—O—Si键对应的振动峰强度变强,提高了纤维表面的极性;改性后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随着纳米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玄武岩纤维的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3% 时,其拉伸断裂强度最高可达40 cN/tex。

    纺织工程
    数字化羊绒测色法及其在长度测量中的应用
    衡冲, 沈华, 王府梅
    纺织学报. 2020, (12):  42-48.  doi:10.13475/j.fzxb.20200205307
    摘要 ( 336 )   HTML ( 7 )   PDF (1669KB) ( 8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光电法测试纤维长度等性质时,存在纤维的透光及反光信号与颜色高度相关的问题,采用数字化方法表征羊绒的颜色类别并精准地测量羊绒的长度。将彩色光电耦合器作为测色传感器,搭建了更适合纤维材料的测色装置;通过颜色模型在3种色空间的转换,得到3类颜色的羊绒在三维色空间的分布;基于系列实验,创建了有色羊绒的光学参数即无穷厚时的表观反射率表观反射率与测色装置计算的亮度指标之间的换算模型,并用实验证明采用测得的表观反射率可计算得到准确的须丛线密度曲线,从而可用光电法精准测量有色羊绒的长度。结果表明,该测色方法的测样面积大,代表性好,成本低,同时可用于其他纤维和纺织品的颜色测量。

    防羽面料孔径及分布特征与透气性和防钻绒性的关系
    董甜甜, 王蕾, 高卫东
    纺织学报. 2020, (12):  49-53.  doi:10.13475/j.fzxb.20200503605
    摘要 ( 462 )   HTML ( 9 )   PDF (1380KB) ( 18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优质防羽面料,探明孔径及其分布特征对防羽面料性能的影响机制,借助多功能孔径测定仪、透气量仪和防钻绒性能测试仪获取10种不同规格防羽面料的孔径、透气率和钻绒根数,分析了孔径及其分布特征与透气性和防钻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防羽面料的孔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且孔径均值和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0.99;在原料和组织结构相同的情况下,防羽面料透气率随着孔径均值的减小而减小;钻绒根数与孔径均值拟合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4,当孔径均值小于8 μm时,面料的钻绒根数低于23根;提出采用透钻比(透气率和钻绒根数的比值)综合评价防羽面料的防钻绒性和透气性发现,透钻比与孔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孔径变异系数越小,透钻比越大,面料的综合性能越好。

    开放/封闭空气层对阻燃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王琦, 田苗, 苏云, 李俊, 余梦凡, 许霄
    纺织学报. 2020, (12):  54-58.  doi:10.13475/j.fzxb.20200303105
    摘要 ( 294 )   HTML ( 9 )   PDF (2255KB) ( 19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衣下空气层间的传热方式对阻燃织物外观性能和阻燃织物系统传热机制的影响,基于热防护性能(TPP) 实验装置,构建开放式和封闭式空气层以模拟实际着装时“服装-人体皮肤”的空间关系。利用彩色图像处理方法对比热暴露前后的织物外观和热收缩情况,从能量传递、TPP值和二级烧伤时间角度评估“织物-空气层”系统的传热特性和热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空气层的介入会降低热传递效率,进而提升阻燃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但会加速织物老化,加剧织物热收缩;当打开空气层与周围环境热量交换的通路时,空气层间热量的流动路径变复杂,且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进一步提升。

    电脑横机编织三维全成形口罩结构建模与工艺实践
    赵博宇, 梁鑫花, 丛洪莲
    纺织学报. 2020, (12):  59-65.  doi:10.13475/j.fzxb.20200505507
    摘要 ( 565 )   HTML ( 11 )   PDF (3436KB) ( 12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用电脑横编机开发全成形针织产品的可能性,以针织三维全成形口罩为开发对象,进行结构建模与工艺实践。首先对人体面部尺寸进行测量,以此确定全成形口罩的二维纸样;然后结合全成形口罩规格尺寸进行工艺计算,以四针床电脑横编机和SDS-ONE APEX3系统为开发工具,分别建立针织三维全成形口罩的口罩主体、过滤垫片口袋开口、挂耳带部位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对口罩的规格设计并建立结构模型,同时结合工艺参数的调节并优化其生产技术,可实现兼具美观性与舒适性三维全成形口罩的快速生产,结合功能性原料可开发高附加值的口罩产品。

    腱骨修复用缝线在锚钉孔眼处的耐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张倩, 毛吉富, 吕璐瑶, 徐仲棉, 王璐
    纺织学报. 2020, (12):  66-72.  doi:10.13475/j.fzxb.20200204407
    摘要 ( 448 )   HTML ( 7 )   PDF (6963KB) ( 13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缝线在锚钉孔眼处磨损断裂是带线锚钉临床失效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缺乏测试装置,对缝线耐磨性的定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尚不明晰。通过自主设计并搭建缝线摩擦性能测试装置,选取几种常用的缝线与锚钉,调节缝线拉伸角度(θSA)与锚钉旋转角度(θARA),对其断裂强力及耐磨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搭建的测试装置可为缝线耐磨性测试提供定量数据比较;聚对二氧环己酮由于其更高的断裂强力和单股结构,耐磨性最佳;锚钉孔眼表面的线槽设计会使缝线耐磨性降低,且线槽尺寸越大,对缝线耐磨性的损伤越大;与θSA为45°相比,θSA为0°时缝线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对于无线槽锚钉,θARA为90°时缝线耐磨性更好,对于有线槽锚钉θARA为0°时缝线耐磨性更好。

    三维机织角联锁SiCf/Si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及损伤机制
    杨甜甜, 王岭, 邱海鹏, 王晓猛, 张典堂, 钱坤
    纺织学报. 2020, (12):  73-80.  doi:10.13475/j.fzxb.20200402708
    摘要 ( 378 )   HTML ( 10 )   PDF (10554KB) ( 9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服役环境中由于弯曲而导致失效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经向和纬向弯曲过程中复合材料弯曲受力与内部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SiCf/SiC复合材料为例,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得其内部纤维结构和孔隙等三维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维机织角联锁SiCf/SiC复合材料经向和纬向进行弯曲性能测试,从细观、微观尺度分析弯曲损伤机制。结果表明:三维机织角联锁SiCf/SiC复合材料的纬向和经向性能明显不同,且纬向试样的弯曲强度大于经向试样;SiCf/SiC复合材料的弯曲损伤模式复杂,经向试样裂纹主要沿着经纱与纬纱接触点扩展,而纬向试样裂纹主要在纬纱束之间产生,并最终导致弯曲破坏。

    染整与化学品
    织物表面导电线路喷射打印起始端凸起形成过程研究
    肖渊, 王盼, 张威, 张成坤
    纺织学报. 2020, (12):  81-86.  doi:10.13475/j.fzxb.20200307106
    摘要 ( 206 )   HTML ( 2 )   PDF (4207KB) ( 9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织物表面微滴喷射打印导电线路的成形质量,针对导电线路喷射打印过程中线路沉积形貌的起始端凸起现象,利用高速相机对线路成形过程进行采集,研究微滴间融合振荡过程中左右接触角的动态变化,微滴与线路融合以及液体向线路起始端的输送过程,提出线路起始端凸起的消除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融合振荡过程中,微滴向起始端的振荡趋势始终大于向另一侧的振荡趋势,导致打印线路起始端的织物基板润湿区域不断扩大;微滴与线路接触后,其中一部分液体润湿织物基板拓展线路长度,一部分通过线路以恒定速度输送至起始端,在线路起始端形成凸起;利用抗坏血酸溶液润湿织物表面后,成形线路起始端凸起现象得到消除,整体线路路径均匀,沉积形貌良好。

    F-12芳纶织物输送带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美真, 赵士毅, 冯艳丽, 郭晓卿, 于晓庆
    纺织学报. 2020, (12):  87-93.  doi:10.13475/j.fzxb.20200300808
    摘要 ( 283 )   HTML ( 6 )   PDF (4837KB) ( 18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F-12芳纶织物与橡胶之间的粘结性能,采用环氧树脂和偶联剂A187对F-12芳纶织物进行改性。通过成膜分析确定出环氧树脂的最佳用量;通过改性后F-12芳纶织物的浸水高度以及浸渍间苯二酚-甲醛树脂乳液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强度测试,确定出偶联剂A187的最佳用量。在此基础上,对改性后的F-12芳纶织物进行硫化成型,测试织物与橡胶的剥离强度确定出最佳改性工艺。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用量为25%(o.w.f),偶联剂A187用量为1.2%(o.w.f)时,制备的F-12芳纶织物轻薄输送带的综合性能最佳;改性后浸水高度值最低的F-12芳纶织物制备的轻薄输送带的剥离强力达到最高,为12.1 N/mm,其剥离强度高于行业标准;制备的单层铺层输送带的扯断强力为6 495.25 N,断裂伸长率为13%,双层铺层输送带的扯断强力为14 493.25 N,断裂伸长率为14%。

    模拟太阳光下金属酞菁/多壁碳纳米管催化降解染料
    夏云, 吕汪洋, 陈文兴
    纺织学报. 2020, (12):  94-101.  doi:10.13475/j.fzxb.20200305008
    摘要 ( 298 )   HTML ( 4 )   PDF (4804KB) ( 19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拓宽芬顿体系pH值的使用范围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染料,采用回流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的十六氯铁酞菁 (FePcCl16/MWCNTs)催化剂,以双氧水(H2O2)为氧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的作用下催化降解酸性橙7(AO7) 染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影响因素和催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体系在酸性、无机盐及尿素环境中,对AO7的降解率均为100%,在中性环境中为97%,在碱性条件下为75%;该催化体系经5次循环使用后,对AO7的降解率仍在95%以上;催化体系中降解AO7的主要活性种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光照可促进活性种的产生而提高体系的催化性能。

    可见光激发降解甲基橙的光催化漂浮球的制备
    宋英琦, 潘家豪, 吴礼光, 王挺, 董春颖
    纺织学报. 2020, (12):  102-110.  doi:10.13475/j.fzxb.20200306909
    摘要 ( 345 )   HTML ( 2 )   PDF (4772KB) ( 7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推广多相光催化技术在特殊废水深度治理中的应用,采用耦合吸附相反应技术和热还原处理制备了高活性的可见光响应的贵金属沉积光催化组分。将该光催化组分负载于多孔聚氨酯海绵颗粒表面后,填充至聚丙烯空心球中构建漂浮式光催化球,并用于高含盐废水中甲基橙的光降解。结果表明:通过吸附相反应技术可在TiO2光催化剂表面沉积小粒径且与TiO2表面紧密结合的贵金属纳米粒子,从而在光催化组分中引入费米能级并形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光催化组分在可见光激发下对高含盐废水中甲基橙的降解性能;由于贵金属沉积光催化组分的高效降解性能,其负载后构建的漂浮式光催化球也能稳定高效地降解高含盐废水中的甲基橙。

    服装工程
    基于二维图像的青年女性颈肩部形态自动识别
    王婷, 顾冰菲
    纺织学报. 2020, (12):  111-117.  doi:10.13475/j.fzxb.20200502607
    摘要 ( 308 )   HTML ( 5 )   PDF (2655KB) ( 14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青年女性颈肩部形态的自动识别,首先基于202名在校青年女性的三维点云数据,测量了15个颈肩部形态相关参数,通过分析确定出离散程度较大的形态参数,包括肩斜角、背入角、肩矢额径比和腋下矢额径比;然后结合这4个重要体型参数,对青年女性颈肩部形态进行细分并建立各类体型的分类规则;最后基于青年女性正面与侧面二维照片,通过提取人体轮廓和识别特征点获得颈肩部体型分类所需参数,根据体型分类规则实现颈肩部形态的自动识别。结果表明:青年女性颈肩部形态可分为4类,即圆宽肩体、扁窄肩体、圆落肩体、驼背扁肩体,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5.53%、23.94%、25.59%和23.94%;通过对40名测试样本进行基于正、侧面二维照片的颈肩部形态自动识别验证,准确率达到90%,说明基于本文方法构建的颈肩部体型自动识别系统是有效的。

    漂浮自救泳衣设计开发
    方佳璐, 陈明艳, 黄紫荆
    纺织学报. 2020, (12):  118-123.  doi:10.13475/j.fzxb.20200404206
    摘要 ( 428 )   HTML ( 14 )   PDF (1447KB) ( 27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游泳溺水事故频发和传统泳衣缺少安全防护功能的问题,以泳池环境为测试条件,研究开发了在突发溺水时可及时充气上浮的漂浮自救泳衣。首先依据小苏打与醋酸接触快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确定充气原理;然后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作气囊储存气体,用热熔胶接法固定气囊、圆软管与旋钮式气阀的气囊充气结构,保证气囊的气密性;最后对泳衣结构、色彩、面料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原料配比关系是气囊浮力值的关键,上下半身气囊的充气占比分别为67%和33%,可确保人体漂浮时头颈部始终露出水面;该漂浮自救泳衣实现了操作便捷、快速充气、夜间发光的功能性设计开发,对降低溺亡事故的发生率、及时自救和救援效率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汉服关键尺寸自动测量
    王奕文, 罗戎蕾, 康宇哲
    纺织学报. 2020, (12):  124-129.  doi:10.13475/j.fzxb.20200505006
    摘要 ( 463 )   HTML ( 14 )   PDF (2049KB) ( 25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样本数据稀缺的情况下,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古代汉服的关键尺寸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汉服尺寸测量方案。首先搭建1个二阶段卷积神经网络模型GlobalNet-RefineNet进行关键点检测,通过2次迁移学习和反复迭代训练提高关键点识别准确率;再利用算法得到坐标点的像素距离,结合博物馆或发掘报告中给出的汉服平铺图和至少1个真实测量尺寸,通过比例映射得到全衣的尺寸数据。以汉服上衣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2次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收敛程度高,训练效果好,通过该方案测得的汉服上衣尺寸相对误差在0.59%~4.17%之间;该方案为传统服饰的复原研究和文物尺寸测量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服装品牌的微信营销策略
    李雪, 黄斌, 沈雷
    纺织学报. 2020, (12):  130-136.  doi:10.13475/j.fzxb.20200302607
    摘要 ( 614 )   HTML ( 16 )   PDF (2317KB) ( 29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特殊时期线下销售渠道关闭导致服装品牌销售受阻的问题,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服装品牌的微信社群、分销、直播、展示4种营销策略的营销形式、品牌案例、实战策略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最后通过分析调研案例,提炼出4种策略在品牌宣传、产品展示、成本支出、客户拓展、增强黏性、个性服务 6个层面具体的实践方式,再根据不同的实践方式逐一分析其应用时的实际情况,归纳出4种策略在6个层面的作用效果与方法差异。研究得出,线下渠道受阻时服装品牌可参照微信营销布局体系,服装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与营销目标结合布局体系制定执行计划,以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机械与器材
    基于机器视觉的纱笼纱杆快速定位方法
    张文昌, 单忠德, 卢影
    纺织学报. 2020, (12):  137-143.  doi:10.13475/j.fzxb.20200300607
    摘要 ( 278 )   HTML ( 1 )   PDF (7487KB) ( 5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纺织印染过程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针对纺织印染行业大尺寸纱笼上密集纱杆数字化精确定位问题,提出一种离线检测与在线检测相结合的数字化视觉定位方法。该方法将单目工业相机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离线检测单元在非生产时间时对纱笼上的纱杆位置进行定位检测,并将纱笼上所有纱杆的位置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中;在线检测单元在生产过程中对纱笼上少数几个纱杆进行定位检测,结合离线检测的纱杆位置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纱笼的整体位姿偏移,然后根据纱笼位姿偏移计算得到所有纱杆的位置信息,从而引导机器人完成相应的取放作业。实验表明,该方法定位准确,鲁棒性强,生产中占用节拍少,实用性强。

    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的无缝内衣机织针编织过程固有频率特性研究
    戴宁, 彭来湖, 胡旭东, 崔英, 钟垚森, 王越锋
    纺织学报. 2020, (12):  144-150.  doi:10.13475/j.fzxb.20200401207
    摘要 ( 242 )   HTML ( 5 )   PDF (3676KB) ( 8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无缝内衣机织针编织过程固有频率理论模型少、编织过程织针振动特性难捕获等问题,采用Euler-Bernoulli梁理论对织针沿针筒切向方向的振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取织针横向弯曲的振型曲线及固有频率,同时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第2退圈三角上6个出针位置进行模态分析。对比理论数值结果发现二者振型一致,固有频率相对误差不超过2.3%。采用德国PCO公司DIMAX系列高速相机,获取织针沿三角弧面做受迫运动时的横向振动曲线表明,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可准确分析织针编织过程中的固有频率特性。实验采用的捕获织针横向振动方法,对圆形纬编针织机织针振动特性的测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镍-磷-纳米碳化硅-聚四氟乙烯化学复合镀对纺纱钢丝圈寿命的影响
    马沙沙, 王俊勃, 雒千, 思芳, 杨敏鸽, 陈宁波, 张小峰, 李博
    纺织学报. 2020, (12):  151-156.  doi:10.13475/j.fzxb.20200306706
    摘要 ( 265 )   HTML ( 5 )   PDF (7533KB) ( 8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分析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钢丝圈纺纱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钢丝圈使用寿命,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向镀液中添加纳米碳化硅(SiC)和聚四氟乙烯(PTFE),制备Ni-P-SiC-PTFE化学复合镀层的钢丝圈。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环锭纺纱机等对钢丝圈及镀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对于Ni-P 化学镀钢丝圈,Ni-P-SiC-PTFE化学复合镀钢丝圈的镀层晶粒细化,厚度均匀,镀层与基体之间结合良好,镀层厚度增加1倍,镀层硬度提高24.5%;采用Ni-P-SiC-PTFE化学复合镀钢丝圈试纺后,纱线的细节、粗节和棉结分别降低40%、18.8%、10.3%,且钢丝圈挂花引起的断头率降低50%,纺纱性能优于Ni-P化学镀钢丝圈;Ni-P-SiC-PTFE化学复合镀钢丝圈上机后的磨损量减少了31.6%,耐磨性得到明显提升。

    综合述评
    纤维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研究进展
    王霁龙, 刘岩, 景媛媛, 许庆丽, 钱祥宇, 张义红, 张坤
    纺织学报. 2020, (12):  157-165.  doi:10.13475/j.fzxb.20200205709
    摘要 ( 445 )   HTML ( 14 )   PDF (1334KB) ( 4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纤维基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推动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归纳了近几年柔性纤维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包括传感器、能量收集储存设备和其他功能性电子设备;讨论了目前纤维基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指出多领域交叉综合、电子集成以形成系统、对人体安全无危险、可洗且穿着舒适是柔性纤维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而基于纤维或纱线基的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将成为下一代多功能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重点。

    缝合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林琛, 成玲
    纺织学报. 2020, (12):  166-173.  doi:10.13475/j.fzxb.20191004608
    摘要 ( 334 )   HTML ( 4 )   PDF (9442KB) ( 14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海洋资源的大力开发,复合材料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的层合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较弱,缝合工艺可有效地改善其层间性能。针对海洋环境的特点,综述了海洋环境下缝合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海洋环境和缝合工艺对缝合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抗冲击性能以及面内性能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概述了缝合复合材料在船舶、船舶配件、海上风力发电机和海底汽油田平台设备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最后,总结了缝合复合材料在海洋环境中进一步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海洋环境中缝合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研究进展
    张婷婷, 张杰, 田新宇, 陈祯, 任玮
    纺织学报. 2020, (12):  174-181.  doi:10.13475/j.fzxb.20200205509
    摘要 ( 459 )   HTML ( 5 )   PDF (3532KB) ( 33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当前国内外危险化学品事故灾害频发、生化恐怖袭击威胁日益严峻、防化装备研发及生产体系不健全,国内个体化学防护装备特别是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的材料研发、结构设计、装备生产、性能检测及选择使用亟待规范等问题,梳理了国际标准、美国消防协会标准、欧洲标准及中国国家标准中涉及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的产品分类及性能要求,介绍了国内外气密型化学防护服市场上主流产品的防护性能、结构特征、产品认证情况及其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化学防护领域广泛应用的防护材料种类及性能。研究表明:尽管目前采用高分子膜制作化学防护面料的国内厂商较少,但部分面料的防护能力已经能够同时达到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的要求;建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继续给予化学防护行业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尽快实现高性能化学防护装备的国产化、规模化及体系化。

    木质素生物质阻燃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肖梦苑, 周新科, 张佳悦, 任元林
    纺织学报. 2020, (12):  182-188.  doi:10.13475/j.fzxb.20200305507
    摘要 ( 633 )   HTML ( 24 )   PDF (3783KB) ( 110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化学结构复杂、阻燃效率较低等问题,对国内外木质素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常见的4类木质素阻燃剂:单组分木质素阻燃剂、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和纳米木质素阻燃剂,分析了木质素在阻燃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各类阻燃剂的特点和阻燃机制进行阐述,以及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阻燃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最后指出在4类阻燃剂中,复配型木质素阻燃剂和化学改性木质素阻燃剂阻燃性能比较优异,将木质素与其他物质复配以及对木质素进行结构改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