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活性及分散染料染色新技术
    吴伟, 纪柏林, 毛志平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12.   DOI: 10.13475/j.fzxb.20230200802
    摘要371)   HTML78)    PDF (4337KB)(399)       收藏

    为促进印染工业向高质低耗方向发展,对近年来国内外活性和分散染料染色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少盐/无盐染色技术、低给液高固色率染色技术、少水/非水介质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连续浸轧染色技术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活性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碱性染色技术、液体纳米分散染料染色技术、免水洗连续染色技术、非水介质染色技术4个方面阐述了分散染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存在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2种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主要关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水排放、提高染料利用率以及提高染色生产效率,着力促使印染工业向绿色、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超疏水弹性丝素蛋白纤维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
    杨其亮, 杨海伟, 王邓峰, 李长龙, 张乐乐, 王宗乾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1-1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8901
    摘要376)   HTML110)    PDF (26590KB)(352)       收藏

    为提升丝素蛋白(SF)气凝胶力学弹性,以SF微-纳米纤维(SMNF)为前驱体,通过冷冻干燥和硅烷改性策略成功构筑了超疏水高弹性SMNF气凝胶(简称MS气凝胶),并对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系统研究了MS气凝胶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MS气凝胶的网络骨架由微-纳米纤维组装而成,并具有分级多孔的胞腔结构,这赋予气凝胶超低的密度(5.36 mg/cm3)和超高的孔隙率(99.63%);此外,MS气凝胶还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在80%纵向压缩应变下的最大应力为15.72 kPa,100次循环压缩后气凝胶保留了81%以上的初始相对高度。能量色散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硅烷改性后气凝胶的表面形成了硅氧烷网络结构,使其具有超疏水特征(水接触角为150.9°);MS气凝胶对氯仿的吸收能力为188.75 g/g,并具有优良的循环使用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吕婧, 刘增伟, 程青青, 张学同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10-20.   DOI: 10.13475/j.fzxb.20230101602
    摘要0)   HTML0)    PDF (16435KB)(342)       收藏

    为推动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系统介绍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分析了气凝胶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阐述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开发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构筑单元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流变学行为,为后续芳纶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最后重点综述了芳纶气凝胶纤维、芳纶气凝胶薄膜以及3D打印芳纶气凝胶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现状,总结了制备过程中一系列新型溶胶-凝胶转变原理,概述了芳纶气凝胶材料性能提升的策略以及在热管理、智能防护和分离过滤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认为,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优化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制备技术、进一步提升其性能仍将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纺织工业智能发展现状与展望
    郑小虎, 刘正好, 陈峰, 张洁, 汪俊亮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05-216.   DOI: 10.13475/j.fzxb.20220305802
    摘要280)   HTML49)    PDF (8758KB)(273)       收藏

    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探究未来智能化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基于国内外纺织工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结合纺织行业的相关需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总结了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和智能排产调度等当前纺织行业亟需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全流程智能纺织生产线、纺织装备智能运维、纺织品智能检测等典型应用案例和生产模式。最后,总结了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仍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新一代纺织智能制造系统,打造全产业链协同的纺织智能生态的两点思考与展望,为我国纺织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案例参考与技术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虚拟服装迁移在个性化服装定制中的应用
    叶勤文, 王朝晖, 黄荣, 刘欢欢, 万思邦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183-19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8001
    摘要177)   HTML17)    PDF (7818KB)(242)       收藏

    为解决服装定制中个性化服装开发效率低以及虚拟试衣过程繁琐等问题,首先,详细阐明了三维服装软件CLO 3D和Marvelous Designer的虚拟服装迁移原理;其次,结合CLO 3D的虚拟服装迁移和自动转换虚拟模特功能,提出了一套针对三维扫描人体的个性化服装定制方案;最后,采用三维扫描人体开展虚拟服装迁移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在实际个性化服装定制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体型的三维扫描人体,可快速生成个性化虚拟服装、个性化样板和展示个性化虚拟试衣效果;生成的虚拟服装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个性化需求。该方法可提高个性化虚拟服装开发效率,为个性化服装定制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棉纱布被保暖性能的影响因素
    张露杨, 宋海波, 孟晶, 殷兰君, 卢业虎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79-85.   DOI: 10.13475/j.fzxb.20220606401
    摘要134)   HTML13)    PDF (2106KB)(222)       收藏

    为提高人体睡眠热舒适性,改善睡眠质量,对不同参数的棉纱布被进行系统的保暖性能研究。借助出汗热平板纱布织物实验与出汗暖体假人被子实验,探究了棉纱布织物透气性、面密度、层数及水洗处理等因素对纱布被织物热阻的影响规律,并建立纱布被织物热阻与被子热阻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纱布被织物的热阻与其面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热阻与透气率相关性较低;棉被与纱布被的面密度相当的情况下,棉被的保暖性能更好,纱布被的透气性更好;纱布被织物的热阻与层数之间呈线性关系,层数越多热阻值越大;水洗处理后棉纱布被织物的热阻增加;纱布被织物热阻与纱布被子热阻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当纱布被织物的总热阻较小(小于1.8 clo)时,二者近似呈线性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高质量棉纱布被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颜色构建的研究进展
    夏良君, 曹根阳, 刘欣, 徐卫林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1-9.   DOI: 10.13475/j.fzxb.20230200602
    摘要0)   HTML0)    PDF (7092KB)(220)       收藏

    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是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发展的关键材料,其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为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的发展,掌握其染色方法前沿和发展趋势,突破行业技术瓶颈,综述了国内外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颜色构建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以芳纶、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在颜色构建方面的技术创新,从载体染色、非水介质溶剂染色和原液着色等化学染色法以及物理结构生色法等方面总结了4种高性能纤维颜色构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讨论了高性能纤维色彩构建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的颜色构建仍需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期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导电纱线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龙, 张弦, 吴磊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214-221.   DOI: 10.13475/j.fzxb.20211105002
    摘要210)   HTML22)    PDF (3088KB)(218)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用于柔性智能可穿戴装置的低电阻、多功能、耐用时间长、安全性能好的导电纱线材料,以纱线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纺纱技术、涂覆技术、涂覆与纺纱相结合技术、静电纺丝辅助技术等制备导电纱线材料的方法,分析了相关制备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导电纱线材料在电磁防护、传感器件、储能器件、信号传输、电加热等柔性智能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最后,结合导电纱线加工简便、量产化以及生命周期中的性能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提出了在不同应用领域导电纱线材料主要性能的改进方向,并展望了导电纱线材料未来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涤纶针织鞋材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性能
    宋洁, 蔡涛, 郑福尔, 郑环达, 郑来久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46-53.   DOI: 10.13475/j.fzxb.20221106501
    摘要128)   HTML17)    PDF (3058KB)(212)       收藏

    为解决传统染色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实现鞋材无水清洁化染色,研究了涤纶针织鞋材在超临界CO2体系中的染色性能,分析了染色温度、压力、时间以及CO2流量对针织鞋材染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染色鞋材的K/S值随温度、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获得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色温度120 ℃,染色压力24 MPa,染色时间60 min,CO2流量400 kg/h。涤纶鞋材的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并进一步探究了染色温度、压力对针织鞋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鞋材的抗弯刚度、最大抗弯力与断裂强力、顶破强力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增大;断裂伸长率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降低;收缩率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增大;鞋材的表面摩擦因数无明显变化;其中温度对鞋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仿生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的大面积连续化制备
    王晓辉, 李新阳, 李义臣, 胡敏干, 刘国金, 周岚, 邵建中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21-28.   DOI: 10.13475/j.fzxb.20220801401
    摘要181)   HTML27)    PDF (14679KB)(201)       收藏

    针对目前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难以大面积连续化制备以及光子晶体的结构稳定性与光学性质难以兼顾的问题,以旋蒸法制备具有预结晶形态的液态光子晶体(LPC),并以LPC为组装中间体,在经特殊高分子预处理的纺织基材上快速大面积制备具有高结构稳定性、高颜色饱和度的光子晶体。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PC呈现鲜艳的结构色且具有优异的动态恢复性;通过外力剪切诱导作用将LPC施加到经特殊高分子预处理改性的织物表面,LPC快速重构显色并向固态光子晶体转变(1 min),再经适当的加热后处理(60 ℃,5 min),织物表面高分子层界面分子发生弛豫和迁移,以稳固光子晶体结构;以LPC为工作液,应用自行研制的中试设备,实现了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的快速连续化制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Polyflow模拟的茂金属聚乙烯纺黏长丝制备及其性能
    刘亚, 赵晨, 庄旭品, 赵义侠, 程博闻
    纺织学报    2023, 44 (12): 1-9.   DOI: 10.13475/j.fzxb.20220705301
    摘要204)   HTML37)    PDF (6828KB)(197)       收藏

    为研究茂金属聚乙烯(mPE)用于纺黏生产的可能性,分析了mPE的热性能及流变性能,利用Polyflow模拟软件对mPE纺黏长丝制备过程中熔体的流速分布和挤出状态进行模拟,分析了熔体在相同挤出压力、不同挤出温度下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分布变化以及挤出胀大的变化趋势,根据模拟结果对纺丝实验进行参数指导,并对得到的纺黏长丝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mPE熔体的挤出速度随挤出温度的增高而增大,孔口胀大比随着挤出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当挤出温度为240 ℃时成功制备出mPE长丝,经6倍拉伸后mPE长丝的断裂强度达到 3.44 cN/dtex, 力学性能优良;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证明了mPE用于纺黏生产的可行性,为mPE材料应用于纺黏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含锌和含铜医用敷料的研究进展
    秦益民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213-219.   DOI: 10.13475/j.fzxb.20211101502
    摘要269)   HTML9)    PDF (3194KB)(188)       收藏

    为开发功能性含锌和含铜纤维及医用敷料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介绍了锌离子和铜离子的生物活性及其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国内外市场上各种含锌和含铜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含锌和含铜的海藻酸盐纤维、壳聚糖纤维,以及通过静电纺丝、高分子材料复合加工、纳米技术等先进工艺制备的各种含锌和含铜医用敷料及其释放锌离子和铜离子的性能。指出锌离子和铜离子具有优良的抗菌及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含锌和含铜医用敷料通过释放锌离子和铜离子,对创面常见的各种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在烧伤、下肢溃疡、糖尿病足溃疡、褥疮等伤口护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进化计算的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
    金曼, 张立杰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174-180.   DOI: 10.13475/j.fzxb.20220607001
    摘要92)   HTML25)    PDF (2957KB)(184)       收藏

    为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旗袍,以现代旗袍为例,对现代旗袍的部件构成和风格进行归纳与分析,选取中国风、性感风、甜美风、简约风4种典型风格的现代旗袍进行部件分类和编码,构建现代旗袍风格设计部件数据库,同时,运用交互式进化计算构建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交互式进化计算分为2个部分:用户评价部分和种群进化部分。该系统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和设计风格,在交互界面中展示满足用户需求的现代旗袍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以实例对现代旗袍快速推荐系统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运用交互式进化计算方法在选择精确度和选择时间上优于顺序查询,可以更精准快速地给用户推荐心仪的现代旗袍款式,有效缩短用户选购旗袍的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服用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连丹丹, 王镭, 杨雅茹, 尹立新, 葛超, 卢建军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1-8.   DOI: 10.13475/j.fzxb.20220308201
    摘要204)   HTML43)    PDF (4567KB)(180)       收藏

    为提高聚苯硫醚(PPS)纤维的吸湿性能、染色性能和抗紫外线性能,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和熔融纺丝机将聚丙烯酸钠(PAAS)和纳米TiO2与PPS共混制备复合纤维,并对PPS/PAAS/TiO2复合纤维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AS和纳米TiO2在PPS基体中的分散相容良好,纳米TiO2可提高PPS的结晶度,而PAAS会降低PPS的结晶度;当PAAS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纤维的综合性能最优,断裂强度为3.06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0.4%,水接触角达52.1°,标准回潮率提高到3.5%,上染率为90.9%,耐皂洗色牢度达到5级,耐光照色牢度达到7级,50 ℃加速紫外光老化120 h后强度保持率在85%以上。PAAS和纳米TiO2附带的功能基团和在PPS基体中形成的多级网络结构提高了复合纤维吸湿性、染色性能和抗紫外线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沾色研究
    易菁源, 裴刘军, 朱赫, 张红娟, 王际平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29-37.   DOI: 10.13475/j.fzxb.20221005001
    摘要160)   HTML15)    PDF (3191KB)(180)       收藏

    为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开发适用于非水介质中对涤纶的上染率较高的偶氮染料以及传统水浴常用的蒽醌和杂环染料,探究了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结构、染色温度、促染剂、保温时间、分散剂对分散染料沾染棉纤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相对沾色率对分散染料在涤、棉上的分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实验所用的蒽醌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仅有12%,并不适用于该体系中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而选用的偶氮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上染率在80%以上;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加入极性小分子促进剂,不仅能够改善涤纶组分的溶胀,且借助分子的强极性降低分散染料在非水介质中的溶解度,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从而降低分散染料对棉组分的沾色;染色过程中加入分散剂NNO,不仅不能提升分散染料的染色性能,反而影响其沾色率。根据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上染率及相对沾色率,得出分散染料的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140 ℃、促染剂含量10% (o.w.f)、保温时间60 min。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黔苗之绣
    虞倩雯, 王建萍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251-251.  
    摘要130)      PDF (17411KB)(174)       收藏
    本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黔东南的苗族刺绣--数纱绣与破线绣,通过对其纹样及绣法肌理感进行剖析,提取典型元素进行变化设计,采用数码针织织造的方式制作完成。在本系列作品的图案造型上,沿用了苗族以满为美的特点;配色上,采用了饱和度较高的民族色;材质质感上,通过混合功能性辅助纱线,形成浮线紧贴面料表面的效果与内胆填充的立体效果,呈现出数纱绣特有的线迹感与破线绣特有的浮雕感;制作方式上,绣地与绣面图案可通过数码软件排列同时编织,生产效率高且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品类,可适用于抱枕、手提包、袜子、手套、袖套、毯子等产品设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的制备及其固相增黏反应
    尚小愉, 朱坚, 王滢, 张先明, 陈文兴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1-9.   DOI: 10.13475/j.fzxb.20220101601
    摘要195)   HTML37)    PDF (2798KB)(171)       收藏

    为制得高特性黏度的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固相增黏效果的影响及其反应动力学。将侧基含磷阻燃剂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制得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并对其进行固相增黏,分析了阻燃剂质量分数、增黏反应温度、时间3个因素对增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将阻燃剂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制得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当阻燃剂质量分数为5%时,共聚酯的极限氧指数为31.8%,热分解后的残炭量达到13.6%,结晶度为15%;与纯聚酯相比,阻燃共聚酯增黏反应过程的特性黏度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故阻燃共聚酯的固相增黏反应可以参照纯聚酯的增黏工艺,其特性黏度均随着增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阻燃共聚酯的固相增黏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其反应温度的上升、阻燃剂质量分数的减少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增加呈正相关,其阻燃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与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呈负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液体分散染料研发技术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艾丽, 朱亚伟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220-227.   DOI: 10.13475/j.fzxb.20220403902
    摘要181)   HTML14)    PDF (4224KB)(163)       收藏

    针对液体分散染料明显区别于粉状分散染料的应用性能和生态环保性,简述了液体分散染料发展历程和染料研磨技术要点,从染料应用性能方面评述了液体分散染料的质量控制因素及分析了已建立的液体分散染料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的合理性,阐述了液体分散染料替代粉状分散染料的应用进展及连续热熔染色的新用途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指出:液体分散染料应建立区别于粉状分散染料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相协调的评价指标及质量标准;染色中选择较小的轧槽容积和均匀轧车以及增加轧前的喷淋装置都有利于染料对织物的渗透和织物着色均匀性;同时,研究集染色和功能性于一浴的功能液体分散染料,将是一种可从源头满足印染行业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光致变色聚乳酸纤维的纺制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
    赵明顺, 陈枭雄, 于金超, 潘志娟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10-17.   DOI: 10.13475/j.fzxb.20220203301
    摘要167)   HTML39)    PDF (7588KB)(159)       收藏

    为得到兼具光致变色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光致变色聚乳酸(PLA)纤维,将PLA和光致变色微胶囊通过熔体纺丝及热拉伸工艺制备出光致变色PLA纤维,并系统分析了纤维的形貌、结晶及热学性能,着重研究了光致变色微胶囊对纤维力学及可逆变色行为的影响,揭示纤维性能差异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致变色PLA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结晶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时具有与纯PLA相当的断裂强度,为4.15 cN/dtex,且结晶度达到最大55.42%;光致变色PLA纤维的光致变色性能呈现出高灵敏度、优异褪色性及光稳定性,且变色强度随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非线性上升,通过调整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纤维变色功能与力学性能兼具的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纹理特征学习的高精度虚拟试穿智能算法
    刘玉叶, 王萍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77-183.   DOI: 10.13475/j.fzxb.20220403101
    摘要128)   HTML13)    PDF (9782KB)(158)       收藏

    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尚消费新趋势,针对虚拟试穿中人体姿态、遮挡、非试穿区串扰引起的重构纹理模糊、细节失真、相似度低等难题,提出一种高精度虚拟试穿C-CGAN智能模型。首先,利用服装蒙版定位和纹理约束,采用CGAN网络框架智能学习得到多姿态下的服装重构模型。然后,采用编解码网络融合重构服装与人体特征,并设计多种针对性的损失函数优化网络参数。最后,基于国际流行虚拟试穿模特样本库构建丰富的纹理数据集,在PyTorch环境下开发了服装虚拟试穿系统。对比测试结果表明:C-CGAN较CP-VTON生成图像质量指标,结构相反性提高约25%,弗雷歇距离降低约11%,峰值信噪比提高约78%,重构纹理自然细腻、图像清晰,场景适应性良好,可广泛用于个性化时尚定制、在线试穿等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单分散聚苯乙烯和聚(苯乙烯-co-苯乙烯磺酸钠)乳胶粒的制备及其喷墨流畅性
    苏婧, 关玉, 付少海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3-20.   DOI: 10.13475/j.fzxb.20221205201
    摘要150)   HTML28)    PDF (13072KB)(157)       收藏

    为探究颜料墨水中固体颗粒粒径与喷墨流畅性之间的关系,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球形聚苯乙烯(PSt)和聚(苯乙烯-co-苯乙烯磺酸钠)(P(St-co-SS))乳胶粒,探究了乳胶粒大小与分散液储存稳定性和喷墨流畅性的关系,并结合有限元与密度泛函计算,从理论角度解释乳胶粒大小与电荷对其喷墨流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引发剂、乳化剂或水溶性单体的加入量,成功制备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球形PSt和P(St-co-SS)乳胶粒;固含量为10%的PSt和P(St-co-SS)乳胶粒分散液在4~50 ℃温度范围内储存4个月后分散稳定性均大于96%;随着分散液中乳胶粒粒径的增大,分散液的抽滤流速逐渐降低,且相同粒径下P(St-co-SS)较PSt分散体系的抽滤流速更高;粒孔比的增大会导致分散液在孔道内的流动体积降低,最终造成滤孔的堵塞,而微粒上表面活性剂的脱吸附是造成相同粒径下PSt体系抽滤流畅性低于P(St-co-SS)体系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原位聚合法聚酰胺6/炭黑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睿, 王梦柯, 于春晓, 郑晓頔, 邱志成, 李志勇, 武术方
    纺织学报    2023, 44 (10): 1-8.   DOI: 10.13475/j.fzxb.20220505601
    摘要178)   HTML20)    PDF (5184KB)(155)       收藏

    为开发高黑度的原液着色聚酰胺6(PA6)纤维,将经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炭黑质量分数为1.0%~3.0%的系列PA6/炭黑(PA6/CB)复合材料进行熔融纺丝制备PA6/CB复合纤维,并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热性能、晶型结构以及纤维的力学性能、取向度、色度值和色牢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原位聚合法引入的炭黑在原液着色PA6/CB复合材料和纤维中分散均匀;炭黑在基材中起异相成核作用,添加炭黑的PA6/CB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均得到提高;炭黑可提升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并可促进PA6形成热力学性能更稳定的α晶型;随着炭黑质量分数的提高,PA6/CB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先提高后逐渐下降,当炭黑质量分数为1.0%时达到最大,为4.07 cN/dtex; PA6/CB复合纤维的取向度均高于纯PA6纤维;炭黑质量分数越高,PA6/CB复合纤维的颜色越黑,但其质量分数超过2%后纤维的黑度提升不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全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纤维制备与性能
    赫爽, 孙莉娜, 胡红梅, 朱瑞淑, 俞建勇, 王学利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63-69.   DOI: 10.13475/j.fzxb.20211200501
    摘要141)   HTML13)    PDF (2685KB)(151)       收藏

    为促进生物基聚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采取酯交换-熔融缩聚法,使用醋酸锌-钛酸四丁酯为组合催化剂,制备了全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PTF)。借助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了PTF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通过二步法纺丝工艺制备了PTF纤维,并研究了不同牵伸倍数对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合成的目标产物PTF的数均分子质量达到35 000 g/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62 ℃,熔点约为171 ℃,起始热分解温度高于370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生纤维牵伸至2.5倍时,PTF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34.2%左右,断裂强度为0.48 cN/dtex。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面料抓取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黄晨静, 张蕾, 孙逊, 王晓华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207-214.   DOI: 10.13475/j.fzxb.20211107501
    摘要105)   HTML9)    PDF (2750KB)(148)       收藏

    为提高纺织服装行业中面料抓取机械臂的轨迹跟踪精度,建立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反步法在浸入与不变(immersion and invariance,I&I)自适应理论框架下设计了一种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含未知参数的柔性关节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I&I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关节转动惯量的自适应律,并通过构造光滑函数实现参数估计误差流形的不变性和吸引性,保证参数估计误差收敛到0;最后,将所设计的自适应律引入反步法设计控制律的递推过程中,使所设计的控制律对不确定参数具有自适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反步法相比,所设计的I&I自适应反步法能更快速、更稳定地达到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效果,该算法对期望轨迹的跟踪误差可保持在±0.002 rad之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均三嗪环结构的聚己内酰胺6复合树脂制备及其抗熔滴阻燃特性
    张文琪, 李莉莉, 胡泽旭, 魏丽菲, 相恒学, 朱美芳
    纺织学报    2023, 44 (11): 1-8.   DOI: 10.13475/j.fzxb.20220506001
    摘要214)   HTML30)    PDF (5024KB)(148)       收藏

    针对聚己内酰胺6(PA6)高温氧化诱导分子链断裂产生的持续燃烧和熔体滴落等问题,利用均三嗪环阻燃剂(CFA)的膨胀成炭性质,采用熔融共混方式得到阻燃抗熔滴PA6复合树脂,分析了CFA阻燃剂的成炭性能,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CFA阻燃剂的PA6复合树脂的阻燃性能与燃烧后残炭的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当CFA质量分数为8%时,阻燃抗熔滴PA6复合树脂的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点燃后仅燃烧1 s即熄灭,熔滴滴落1滴;阻燃抗熔滴PA6复合树脂极限氧指数从纯PA6的24.5%提升到33.4%,总烟释放量下降13.3%;受阻燃剂高温残炭量高的影响,随着CFA质量分数的增加,在空气氛围中,残炭量从纯PA6的1.87%提高到4.84%;CFA诱导PA6阻燃机制为气相中的不燃性气体的稀释效应以及凝聚相中炭层的阻隔效应;CFA阻燃剂的加入并未导致PA6拉伸断裂强度下降,反而使其有所提升,CFA质量分数为8%时,PA6复合树脂的拉伸断裂强度提升28.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丝路云彝
    吴济池, 刘俊爵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42-242.  
    摘要106)      PDF (12463KB)(145)       收藏
    本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彝族传统服饰造型。彝族自古有崇尚黑色的习俗,本系列作品色调以黑色为主,将彝族传统刺绣元素与蓝色扎染棉麻织物、机织毛织物和针织面料相结合进行塑形,以此突出整体造型的庄重挺括与典雅大气,从而展现新时代女性穿戴自由与活力风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研究进展
    沈娅, 陈涛, 张立杰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232-239.   DOI: 10.13475/j.fzxb.20220306202
    摘要194)   HTML32)    PDF (3270KB)(143)       收藏

    为促进废旧纺织服装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从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国内外现状、技术手段以及市场体系3个方面,分析我国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现存问题,归纳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常见技术,评述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循环产业链与组织模式,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简称4R)原则,总结我国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体系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与再利用未来发展应为4大方向:二手纺织服装市场深耕细作、回收再利用环节标准化、核心技术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提升。同时,提出各方协作、因地施政、重视科研等总体建议,以期为纺织服装行业实现高效生态经济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的涤盖棉织物漂染一浴加工工艺
    王小艳, 马子婷, 许长海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38-45.   DOI: 10.13475/j.fzxb.20221201701
    摘要163)   HTML13)    PDF (5061KB)(140)       收藏

    为解决涤盖棉织物传统染整工艺流程长、能耗水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使用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构建涤盖棉织物的漂棉染涤一浴一步加工工艺。通过耐碱性和耐氧漂性评价,确定所选用的分散染料在强碱和氧漂条件下的应用稳定性。探究了漂棉染涤一浴工艺中双氧水浓度、漂白阶段保温时间及涤纶染色阶段保温时间对涤盖棉织物棉组分白度值和涤组分K/S值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双氧水质量浓度2 g/L,染色温度130 ℃,保温时间30 min。结果表明,漂棉染涤一浴工艺和传统工艺处理后的涤盖棉织物,棉组分白度值均接近80,涤组分色差值小于1.0,色牢度级别均超过4级,且漂棉染涤一浴工艺加工的涤盖棉织物强力损失更小。漂棉染涤一浴加工工艺可实现涤盖棉织物的短流程清洁加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循环染色
    韩博, 王玉霖, 舒大武, 王涛, 安芳芳, 单巨川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151-157.   DOI: 10.13475/j.fzxb.20220803001
    摘要109)   HTML16)    PDF (5511KB)(137)       收藏

    针对活性染料染色工艺流程长,能耗水耗高和有色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使用有色废水处理剂对活性染料染色织物进行低温快速皂洗并实现循环染色。以模拟废水和染液为研究对象,脱色率为评价指标,探究了染色废水处理工艺。通过测试染料竭染率、固色率和染色织物部分颜色参数证实了染色废水循环染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0.07 g/L的C.I.活性红218模拟废水适宜的处理条件是3%废水处理剂,85 ℃处理15 min,在此条件下染色废水脱色率高达99.1%;与常规染色相比,利用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循环染色,可提高活性染料上染百分率,染色织物颜色偏深;染色时,染料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随循环次数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使用该方式染色既能实现有色废水高效处理,又能实现无机盐重复利用,符合低碳环保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注意力机制和视觉转换器的三维虚拟试衣网络
    袁甜甜, 王鑫, 罗炜豪, 梅琛楠, 韦京艳, 钟跃崎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192-198.   DOI: 10.13475/j.fzxb.20220508401
    摘要174)   HTML21)    PDF (8097KB)(136)       收藏

    针对三维虚拟试衣网络中易出现的三维人体模型边缘模糊,服装变形严重且存在伪影等问题,设计了三阶段深度神经网络,在第1阶段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第2阶段采用Resnet和视觉转换器结构结合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第3阶段通过融合服装变形信息和深度估计信息实现三维虚拟试衣。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结构相似度提升了0.015 7,峰值信噪比提升了0.113 2;人体模型的深度估计值的绝对相对误差降低了0.037,平方相对误差降低了0.014。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卷积注意力机制能够引导网络关注图像细节,保留复杂纹理,约束服装的过度形变,并且有效处理三维人体模型黏连问题。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均可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预测三维虚拟试衣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运动内衣承托及其动态舒适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孙玥, 周凌芳, 周祺旋, 张诗晨, 易洁伦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180-187.   DOI: 10.13475/j.fzxb.20220706601
    摘要173)   HTML46)    PDF (7559KB)(136)       收藏

    为对运动内衣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进行可量化预测及评估,缩短内衣行业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对人体和运动内衣的动态接触关系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研究乳房在运动过程中与运动内衣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首先通过三维人体扫描获得人体点云数据,运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处理,得到胸部、身体躯干和运动内衣的几何模型。利用过盈配合方法模拟人体穿着运动内衣的预紧力状态,并在重力场中加入三维运动系统捕捉的躯干动态位移作为边界条件来驱动有限元模型,从而模拟人体穿着运动内衣时的乳房运动形态。模拟结果与真实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为5.15%,验证了此模型的准确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运动内衣面料的力学属性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了5倍初始弹性模量的运动内衣对乳房的控制性能和动态压力舒适性。结果表明,使用高弹性模量材料的运动内衣虽然能轻微增加对胸部位移的控制效果,但相应增加的人体服装压已经高于人体舒适的服装压力范围。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从功能性和舒适性角度综合指导运动内衣的面料选择,优化运动内衣的设计并缩短开发时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超疏水隔热聚酯纳米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柳敦雷, 陆佳颖, 薛甜甜, 樊玮, 刘天西
    纺织学报    2023, 44 (07): 18-25.   DOI: 10.13475/j.fzxb.20220301301
    摘要163)   HTML22)    PDF (5989KB)(135)       收藏

    针对聚酯纳米纤维膜亲水(接触角为17°)、热导率高以及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在聚酯纳米纤维膜内部原位缩聚二氧化硅湿凝胶,经疏水处理和常压干燥制备了超疏水聚酯纳米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膜,探究了复合膜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隔热性能。结果表明:在150 ℃环境中,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量比为10∶1时制备的气凝胶复合膜的热导率仅有66.5 mW/(m·K),而纯聚酯纳米纤维膜发生严重变形,且热导率高达135.6 mW/(m·K);同时该复合膜的超疏水性(水接触角为153°)可有效阻止其对水分子的吸附,在50 ℃、100%高湿环境中的热导率为74.5 mW/(m·K),而纯聚酯纳米纤维膜的热导率高达170.6 mW/(m·K)。该复合膜有望用于高温高湿环境的隔热材料中,在高效热防护服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如梦令
    黄子琰, 周衡书, 赵阳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43-243.  
    摘要93)      PDF (46731KB)(132)       收藏
    本系列服装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代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笔下的诗词。作为婉约派代表,她的词清丽妩媚,抒情婉转含蓄,常发“清新之思”。本系列服装通过挖掘李清照诗词中的意象,结合宋代女性服装特征,以现代女装形式塑造宋代女装儒雅、清新、简单的风格。图案选取常见于宋代服装领、袖、襟边处的花卉类图案;色彩配以纯度较低的淡粉、淡紫、淡绿,彰显宋代服饰淡雅为尚的色彩特征;服装局部选用纱质面料,为服装增加轻盈感,展现若隐若现的轮廓美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典型传统服饰图像的在线识别系统
    颜丙义, 侯金, 黄启煜, 杨汉城, 田进, 杨春勇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184-190.   DOI: 10.13475/j.fzxb.20220406201
    摘要180)   HTML27)    PDF (3318KB)(131)       收藏

    为探索传统服饰文化的智能化保护手段和提高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效率,以加权投票法集成多注意力机制的传统服饰识别算法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典型传统服饰图像的在线识别系统。首先,通过书籍扫描和线下拍摄等手段收集传统服饰图像数据,再联合多背景替换和几何变换混合增强服饰图像数据,完成传统服饰图像数据集的构建。随后,采用迁移学习技术在DenseNet169网络上分别引入了通道注意力、卷积注意力和位置注意力3种机制来构建模型,并对3种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加权投票判决,实现对传统服饰图像的高精度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未知待测图像进行在线裁剪和自适应等规范化预处理,提高了识别系统的泛化适应性。最后,采用Web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在线识别、交互、显示和账号管理等功能集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传统服饰识别算法在验证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3.5%,构建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在线识别15类传统服饰图像,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静电纺聚合物复合金属有机框架功能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贾姣, 郑作保, 吴昊, 徐乐, 刘熙, 董凤春, 贾永堂
    纺织学报    2023, 44 (06): 215-224.   DOI: 10.13475/j.fzxb.20211103402
    摘要112)   HTML15)    PDF (3271KB)(129)       收藏

    为促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静电纺丝领域的应用,分析了静电纺功能性纳米纤维膜的应用背景和金属有机框架的特点,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与静电纺丝膜结合的可行性,并综述了聚合物复合金属有机框架功能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对静电纺聚合物复合金属有机框架功能纳米纤维膜在水环境处理、锂电池隔膜、药物输送、气体分离等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和讨论。概述了近年来聚合物复合金属有机框架功能纳米纤维膜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金属有机框架与静电纺丝膜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对金属有机框架进行功能改性、设计温和的合成方法、增加其使用耐久性、安全性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服装结构特征识别的相似样板匹配技术
    刘蓉, 谢红
    纺织学报    2023, 44 (10): 134-142.   DOI: 10.13475/j.fzxb.20220707701
    摘要81)   HTML14)    PDF (6143KB)(118)       收藏

    为提高服装制版效率,实现从服装款式图到样板的智能检索,提出一种基于服装结构特征识别的相似样板匹配技术。该技术将服装结构制版知识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基于对女裤中的廓形、褶裥、腰头类型等18个细粒度特征的识别来匹配样板。其中,技术的实现主要包括分类标签设计和模型验证实验。对于分类标签设计:先根据女裤结构制图知识,对平面款式图中可作为样板相似性评价指标的服装结构特征进行定义,并根据定义设置多标签类别;然后将多标签分类转化为单标签多分类,建立平面款式图、结构特征和样板三者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数据可视化等方法对标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设计了最终的18个分类标签。对于模型验证实验:首先建立以女裤平面款式图为样本的服装数据集,基于数据集的特点对经典AlexNet网络进行改进,其中包括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模型参数、防止过拟合,在每层卷积层后增加批归一化操作,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准确率为83.4%,相比改进前的AlexNet模型其准确率提高了6.7%;与其它结构更复杂的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的准确率更高,综合性能更好,可用于款式图的结构特征识别及相似样板匹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服装逆向造型的数字化设计方法
    周莉, 樊培宏, 金玉婷, 张龙琳, 李新荣
    纺织学报    2023, 44 (12): 138-144.   DOI: 10.13475/j.fzxb.20221001901
    摘要120)   HTML14)    PDF (20789KB)(117)       收藏

    针对服装设计作品从实物到数字模型生成需要通过数据重构达到倍增设计量的问题,提出服装逆向数字化造型设计方法。首先通过三维扫描得到设计作品点云数据后,经过去噪、修补和预处理,简化并拓扑为四边形网格;再对奇点形成的异形网格进行曲面重构设计,包括奇点的位置调整、数量增减和形态变化,为服装逆向造型延展设计提供参照依据;最后进行纹理、颜色和材质的映射还原,实现逆向思维的服装造型数字化模拟。研究表明:逆向造型的数字化设计方法提升了数据复原和保存的效率与精确度;逆向造型延展设计实现了快速增加二次造型设计量,且完善后的延展设计作品模拟可反向拓扑服装的版型图纸,也为服装版型设计和同类型服装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经编间隔鞋材设计与三维仿真
    杨美玲, 蒋高明, 王婷, 李炳贤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96-102.   DOI: 10.13475/j.fzxb.20220700601
    摘要112)   HTML14)    PDF (4256KB)(116)       收藏

    为实现经编间隔鞋材的高效设计与简易成形,研究了鞋材织物的结构与成形原理,建立间隔鞋用织物结构的垫纱运动、穿经运动矩阵模型。根据不同组织线圈结构控制点的数量与位置,建立间隔织物面层线圈与间隔丝线圈结构的基本模型。在归纳分析这类织物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织物编织时线圈所受张力进行力学分析并求取相应偏移量。介绍了几款具有代表性网眼结构与花纹效应间隔鞋材的结构特征与工艺设计方法,并探讨重经组织结构应用。最终借助JavaScript和C#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对鞋材织物结构实现快速仿真,丰富网眼间隔鞋材的种类。实验证明间隔鞋材中线圈单元存在三维空间内的受力影响,采用重经组织提高了间隔鞋材中网眼的仿真效果与速度,对于重经组织的分类有利于对间隔鞋材设计仿真,可为3层结构经编鞋材设计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拉伸性能建模研究
    张华, 刘帅, 杨瑞华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57-62.   DOI: 10.13475/j.fzxb.20220308801
    摘要89)   HTML13)    PDF (2023KB)(112)       收藏

    为分析和预测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对其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拉伸曲线的不同阶段,建立由Kelvin元件、Maxwell元件和线性弹簧并联组成的五元件非线性黏弹模型,对复合纱拉伸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构建多项式模型对其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线拉伸断裂曲线由3个阶段组成,分别是小应变线性阶段、大应变阶段和强力波动阶段;五元件非线性黏弹拉伸模型可较好解释复合纱拉伸曲线3个阶段的应力-应变特征,理论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相符,二者相关系数大于0.999,可用于预测双长丝包芯包覆复合纱的拉伸断裂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个体降温服优化设计对其降温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辰, 王敏, 李俊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243-250.   DOI: 10.13475/j.fzxb.20220308702
    摘要124)   HTML20)    PDF (4671KB)(111)       收藏

    为探索个体降温服的功能设计方法,对国内外降温服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从降温服的工作原理入手,分别从冷却介质和服装的优化设计展开探讨,总结各设计要素对降温服降温效果及人体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并对比不同参数的作用效应。分析认为:个体降温服的功能设计应在全面分析作业环境和人体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实际热量散失的需求,对冷却介质的用量、特征参数、组合应用,织物性能,服装结构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并依据不同类型的冷却介质有所侧重。未来,可通过数值参数化研究为冷却介质与服装的优化配置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准确的指导,同时降温系统冷却效率的优化提升将成为个体降温服功能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新型气流牵伸通道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性能分析
    王青, 梁高翔, 殷俊清, 盛晓超, 吕绪山, 党帅
    纺织学报    2023, 44 (11): 52-60.   DOI: 10.13475/j.fzxb.20220701701
    摘要76)   HTML10)    PDF (3221KB)(109)       收藏

    为提高牵伸比,缩短纺纱工艺流程,提出一种通过气流来实现对棉条牵伸的方法,即气流牵伸方法。建立了气流牵伸通道的结构模型,通过对气流牵伸通道中纤维与气流的双向耦合影响仿真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纤维在气流牵伸通道中波动前进,且在接近或流出通道出口时,纤维再次变直;纤维在牵伸通道中加速前进,且在通道不同位置运动速度不同,其结果是纤维在牵伸通道向前运动过程中实现重新分布;弯钩纤维在牵伸通道中受到的气流牵引力大,因此移动得更快,且纤维的弯钩在向前运动过程中逐渐被拉直;在气流牵伸通道中,纤维经历了加速、重新分布和拉直等过程达到牵伸的目的,证实了气流牵伸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柔性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吕红丽, 罗丽娟, 师建军, 郑振荣, 李红晨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17-224.   DOI: 10.13475/j.fzxb.20220307302
    摘要111)   HTML18)    PDF (4182KB)(108)       收藏

    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性能优异、制备工艺成熟,但固有的脆性严重限制了其推广使用。阐述了近年来硅气凝胶柔性增强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详细分析现有柔性增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分增强时要通过适当选择硅烷前驱体,并将其与有机聚合物或纤维复合来构建柔性网络骨架,实现化学结构和网络骨架的调控;在工艺优化方面,详细介绍了仿生干燥技术和3D打印技术2种新工艺。最后,根据柔性气凝胶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突破常压干燥技术、开展聚合物交联或纳米纤维增强制备结构有序可控的柔性复合气凝胶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聚氨酯/聚乙烯醇缩丁醛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
    施静雅, 王慧佳, 易雨青, 李妮
    纺织学报    2023, 44 (08): 26-33.   DOI: 10.13475/j.fzxb.20220302001
    摘要90)   HTML13)    PDF (5599KB)(108)       收藏

    为减少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PM0.3悬浮颗粒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的危害,以聚氨酯/聚乙烯醇缩丁醛(PU/PVB)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PVB在复合纳米纤维膜中的质量占比来调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化学结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透气性能和过滤性能。结果表明:PVB的加入有效减小了PU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当PU和PVB的质量比为8∶2时,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平均直径为385 nm,相比于PU纳米纤维膜减少51%;断裂应力达到16 MPa,相比于PU纳米纤维膜增加45%,断裂应变为148%,具有优异力学性能;该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起始分解温度为289.37 ℃,其对PM0.3的过滤效率为98.851%,过滤压降为181.7 Pa,品质因子为0.024 6 Pa-1,是一种理想的PM0.3悬浮颗粒过滤介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机器学习建立的个体热舒适模型及其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展望
    王中昱, 苏云, 王云仪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228-236.   DOI: 10.13475/j.fzxb.20220303402
    摘要165)   HTML21)    PDF (3670KB)(108)       收藏

    为实现单独个体热舒适及需求的实时预测,推动智能服装对衣下微气候进行高效调控,在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个体热舒适模型框架的基础上,从样本来源与样本量、输出特征与输出标签、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指标4个角度,回顾了模型搭建过程中影响其预测能力的因素,指出该类模型优于传统热舒适模型,且具有用户个性化、输入参数多维化、预测动态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可在个体热舒适模型的基础上配置可穿戴硬件及软件系统,以研发智能调温服装。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应用环境选择样本数据、提取不同性质的参数构建模型、制定模型性能评估的规范、探索模型在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基于多尺度纹理合成的刺绣风格迁移模型
    姚琳涵, 张颖, 姚岚, 郑晓萍, 魏文达, 刘成霞
    纺织学报    2023, 44 (09): 84-90.   DOI: 10.13475/j.fzxb.20220504801
    摘要132)   HTML24)    PDF (20335KB)(107)       收藏

    针对现有的刺绣风格模拟算法产生的图像细节不够精确,缺乏语义深度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纹理合成的刺绣风格迁移模型(MTE-NST),该模型主要由生成网络和损失网络2部分组成,其中生成网络又包含内容匹配模块、结构增强模块和纹理精细模块。并通过引入多程式损失联合训练,分层迭代优化刺绣迁移图像,减少各个损失项对迁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有卷积神经网络风格迁移算法对比,MTE-NST能生成更清晰的刺绣织线纹理和多方向的针脚轨迹,显著减少图片匹配错误产生的伪影,生成更逼真的刺绣艺术作品,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刺绣产品的外观仿真设计水平,促进刺绣技艺的发展及创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感性工学在纺织服装领域的研究进展
    张俊, 胡嵩, 童梦霞, 肖文陵
    纺织学报    2023, 44 (11): 240-249.   DOI: 10.13475/j.fzxb.20220704702
    摘要102)   HTML10)    PDF (5631KB)(106)       收藏

    为促进感性工学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回顾了感性工学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感性工学在服装与织物设计、消费心理分析、产品评价以及服装智能系统构建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感性工学在纺织服装领域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基于现有的技术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感性工学研究中存在感知方式局限于视觉和触觉、样本群体单一且样本量较小、客观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应用不足等问题。分析认为,未来的研究应从建立消费者感性信息数据库、构建和完善服装感性设计与推荐系统、融合人工智能与感性工学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感性工学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提升纺织服装产品感性附加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仿鳞片结构织物的制备及其防刺性能
    刘青, 牛丽, 蒋高明, 马丕波
    纺织学报    2023, 44 (11): 90-97.   DOI: 10.13475/j.fzxb.20220605101
    摘要68)   HTML6)    PDF (9426KB)(106)       收藏

    针对目前防刺服层数多、柔韧性差等问题,利用针织横编技术成型能力优异的特点,克服高性能纱线编织复杂结构难的问题,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纱线为基础,编织了一种类似于穿山甲重叠鳞片结构的仿生鳞片织物,并探索其成形原理。通过准静态穿刺实验研究了不同穿刺位置、方向、鳞片大小、穿刺刀具对鳞片织物防刺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织物的损伤形貌,并分析鳞片织物的防刺机制。结果表明:鳞片织物成形的主要原理是鳞片连接处线圈的收缩及前、后针床的单独编织;增加刀刃处可切割的线圈数量可有效提升鳞片织物的防刺性能;鳞片织物在2种刀具下的穿刺过程存在差异,其损伤行为主要包括纱线的切割断裂失效及拉伸断裂失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纤维膜的制备与应用
    雷彩虹, 俞林双, 金万慧, 朱海霖, 陈建勇
    纺织学报    2023, 44 (11): 19-26.   DOI: 10.13475/j.fzxb.20220606801
    摘要123)   HTML26)    PDF (9081KB)(105)       收藏

    为进一步提升丝素基纤维膜的抗菌性能,以六氟异丙醇和三氟乙酸为溶剂分别溶解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制备一定质量比的混合纺丝溶液,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SF/CS)复合纤维膜。对不同质量比下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吸水率、止血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SF/CS复合纤维膜中纤维呈光滑致密、无串珠的网状结构;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复合纤维膜的抗菌性呈显著增强趋势,当丝素蛋白与壳聚糖质量比为5∶2时,复合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88±0.04)和(15.34±0.04) mm,抑菌率分别达到(73.93±0.85)%和(93.27±0.97)%;同时,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纤维膜具有较高的吸水率((967.59±9.76)%),止血性能优于市售止血纱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双组分混纺纱断裂比功与混纺比的关系
    周宇阳, 王旭斌, 曹巧丽, 李豪, 钱丽莉, 郁崇文
    纺织学报    2023, 44 (10): 39-47.   DOI: 10.13475/j.fzxb.20220706901
    摘要88)   HTML19)    PDF (2739KB)(103)       收藏

    为实现对不同混纺比下双组分混纺纱断裂比功的预测,从而指导生产中合理地选择混纺比,探究了双组分混纺纱断裂比功随混纺比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混纺纱断裂过程的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混纺纱拉伸曲线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断裂比功与各组分纯纺纱拉伸性能、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式,并使用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关系式可较好地预测出断裂比功随混纺比变化的趋势,预测的误差大小与现有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表达式的预测误差相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本研究为预测混纺纱断裂比功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为混纺纱的生产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具有伤口监测功能的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杜迅, 陈莉, 何劲, 李晓娜, 赵美奇
    纺织学报    2023, 44 (05): 70-76.   DOI: 10.13475/j.fzxb.20211111601
    摘要148)   HTML22)    PDF (7051KB)(102)       收藏

    为开发用于监测伤口感染问题的纳米纤维材料,以植物染料苏木为指示剂,壳聚糖、鱼胶蛋白为载体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并对静电纺丝参数进行优化,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其变色情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鱼胶蛋白质量比为1:1,纺丝电压为12 kV,推进速度为1.5 mL/h,接收距离为20 cm时,制备的纳米纤维膜质量较好,其纤维平均直径为246.2 nm,直径CV值为29.54%;当pH值从5变至7时,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的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其变色域与皮肤发炎时渗出液pH值变化一致,符合伤口监测的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